起搏在线

WEP@CCC2025 | 蜀地拂来学术春风,巾帼展现医者风采:WEP女医师联盟专场会议顺利举办

2025年4月13日,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电生理女医师联盟(WEP)主办的女医师联盟专场会议在成都圆满举办。本次会议作为2025年第十六届成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暨第二届四川省医药数字化科技应用学术会议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心电生理与起搏领域的前沿技术和临床应用,吸引了众多专家学者的参与。

 

 

会议伊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和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分别为大会致辞,表达了对会议成功举办的祝贺,并强调了女医师联盟在推动心电生理和起搏领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陈柯萍教授对与会专家学者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并感谢学会多年来对女医师联盟工作的不懈支持与帮助。未来联盟将继续致力于推动心电生理起搏领域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为行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汤宝鹏教授在致辞中提到,女医师联盟在心电生理和起搏领域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方面。希望通过本次会议的讨论能够为各位带来电生理起搏和心衰治疗的新启发。

 

 

破局与革新:ICD技术演进与起搏管理新范式

▼▼▼

 

第一场的专题由柯萍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小临教授、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舒茂琴教授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徐原宁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由汤宝鹏教授详细介绍了血管外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临床应用进展。他指出,经静脉ICD的并发症风险较高,6年内并发症发生率达15.5%。急性期并发症包括心脏穿孔、气胸/血胸、电极导线脱位等,而慢性期并发症则包括导线脱位、导线磨损、外周静脉阻塞(上腔静脉综合征等)、导线拔除困难且风险高等。65岁及以下年龄是经静脉导线故障的独立预测因子。汤宝鹏教授强调,可穿戴式除颤器(WCD)适用于短暂禁忌症或ICD管理中断的患者,多项临床研究证实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皮下ICD(S-ICD)和血管外ICD(EV-ICD)因避免了导线相关并发症,逐渐成为新的治疗选择。EV-ICD具有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功能,且在除颤有效性、安全性及长期随访中表现优异。

 

 

接下来,陈柯萍教授对ACC/AHA/HRS2025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和起搏使用准则进行了解读。她强调,适当使用标准(AUC)旨在为临床医生、医保支付方及政策制定者提供关于植入式心脏电子设备(CIED)植入的合理性参考,优化患者预后和资源利用。AUC作为指南的补充,尤其用于指南证据不充分或存在临床实践差异的情境中。AUC并非“必须/禁止”的标准,而是强调临床判断和患者价值观,提倡共享决策。AUC中部分“可能适宜”情境代表数据尚不充分,需更多研究以完善证据基础。

 

 

随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分享了希浦系统起搏体表心电图的特征与识别。她指出,希氏束起搏心电图的识别略微复杂,随访过程中需结合12导联心电图判断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起搏的不同阈值,进行参数设置。左束支起搏术中心电图的识别对于判断电极拧入部位、深度、判断电极到位非常重要。李若谷教授还提到,希浦系统起搏的患者管理需关注并发症,例如导线脱位、室间隔穿孔、传导束损伤等。针对不同起搏需求/目的,选择不同脉冲发生器和不同导线插接方式,需个体化进行参数设置。

 

 

最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探讨了心衰器械治疗的进展及策略选择。他强调,CRT技术的进步包括动态单LV起搏到双室起搏的自动转换。左束支区域起搏(CSP)在CRT无应答患者中的应用潜力显著,CSP技术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AP),两者在成功率、稳定性和适用场景上各有优势。CRT与CSP的混合模式(如HOT-CRT和LOT-CRT)为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刘兴斌教授还提到,CRT技术的优化包括Adaptive CRT减少房颤发作、Effective CRT评估左室起搏效率提高反应率,以及左室多部位同时起搏-MPP技术显著提高CRT反应率。

 

 

零导线时代:无植入并发症防控与传导系统起搏新实践

▼▼▼

 

第二场专题讨论聚焦于无导线起搏器的应用与并发症管理,由刘兴斌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兵教授、李若谷教授和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柴虹教授共同主持。

 

首先由薛小临教授分享了无导线起搏器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经验。她指出,无导线起搏器的并发症包括穿刺相关并发症、血栓栓塞、空气栓塞、心脏损伤、阈值升高和移位等。穿刺相关并发症的预防措施包括使用6 Fr动脉鞘预扩张、观察导丝或鞘管侧孔血液颜色的变化及流速,以及避免同时穿过动脉和静脉。血栓栓塞的预防建议包括反复释放但阈值不佳时,观察起搏器头端是否有血栓覆盖。空气栓塞的预防措施包括确保所有器械充分排气、持续盐水灌注,以及避免抽吸递送系统。心脏损伤的预防措施包括在中位间隔植入、通过左前斜位(LAO)和右前斜位(RAO)造影判断植入位置,以及避免在鹅颈弯下旋转递送系统。阈值升高的预防措施包括植入时阈值尽量低于1.5V/0.24ms,阻抗>600Ω,减少回收及再释放次数。无导线起搏器移位的预防措施包括确保至少3个钩齿发生形变,避免不必要的操作。

 

 

随后,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详细阐述了传导系统起搏(CSP)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她指出,CSP通过利用自身传导系统实现生理性起搏,减少心室不同步,从而改善心功能。CSP技术包括希氏束起搏(HBP)和左束支起搏(LBBAP),两者在成功率、稳定性和适用场景上各有优势。HBP适用于近端传导阻滞患者,而LBBAP适用于远端阻滞和AVN(房室结)消融后患者。CSP在CRT无应答患者中表现出显著疗效,尤其是在冠状窦导线无法安置于理想位置或CRT无应答的患者中。CSP与CRT的混合模式(如HOT-CRT和LOT-CRT)为复杂病例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尽管CSP在某些方面优于传统CRT,但由于缺乏大型随机对照试验的数据支持,目前尚不能全面替代CRT。未来的研究将重点关注CSP的长期经济效益和临床效果,以推动其更广泛的应用。

 

 

接着,与会专家们围绕心衰合并二尖瓣重度反流患者的器械治疗选择展开了深入探讨。CRT被认为是治疗此类患者的重要选择,尤其在优化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通过纠正心室电不同步改善心脏收缩功能,减轻二尖瓣反流。经导管二尖瓣修复术(TEER)适用于继发性二尖瓣反流患者,但效果可能有限。心脏收缩力调节器(CCM)目前临床证据有限,推荐级别较低。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主要用于预防猝死,需评估患者猝死风险。治疗决策需综合患者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选择,并通过心内科、心外科、电生理科等多学科团队协作,提高患者预后。

 

最后,徐原宁教授分享了Attain Stability Quad MRI SureScan(型号4798)四极左室导线的使用经验。徐原宁教授指出,4798电极优势包括允许更多的选择后侧静脉和侧静脉分支,主动选择靶血管内的植入位点以避免膈刺激,并允许选择更低的起搏阈值。此外,导线的主动固定设计减少了脱位风险,提高了手术的安全性和稳定性。然而,急性期电极间的摩擦仍可能导致左室电极移位,因此需要反复检测右室电极植入稳定后再切冠状静脉鞘,并切开冠状静脉鞘以调整适当的电极张力。总体而言,4798电极在临床应用中表现出显著优势,但仍需关注急性期的潜在问题以优化治疗效果。

 

 

临床实战:复杂病例精析与多学科诊疗智慧

▼▼▼

 

在接下来的病例分享环节,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柴虹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熊雁教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唐念教授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田芸教授分别汇报了各自团队在心衰合并心律失常领域的临床实践。柴虹教授分享了一例风心病合并房颤患者的综合治疗过程,强调了射频消融和生理性起搏在改善患者预后中的作用。熊雁教授基于三例应用CCM治疗心力衰竭的病例分析总结道,CCM可有效填补窄QRS、慢性射血分数降低型心力衰竭的临床治疗空白,对改善此类患者的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具有一定意义。唐念教授探讨了心衰伴房颤患者的治疗策略,特别是CRT和房颤消融在改善心功能中的应用。田芸教授则汇报了一例心衰伴房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治疗过程,强调了CRT在提高心功能和生活质量中的关键作用。

 

 

 

在短短半天的会议中,与会专家围绕心电生理与起搏领域的热点问题展开深入讨论,分享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和前沿研究成果。会议强调了生理性起搏、无导线起搏及新型除颤技术在心衰和心律失常治疗中的重要性。未来,电生理女医师联盟将继续秉承专业、创新和合作的理念,为推动我国心电生理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