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European Heart Journal 好文速递 | 晕厥机制的识别:动态血压监测和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评估的作用

晕厥是指一过性全脑血液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TLOC)。在晕厥的分类方面,新版指南采用ESC的分类方法,依据病理生理特征将晕厥分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反射性晕厥)、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和心源性晕厥。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包括神经介导性晕厥和直立性低血压引起的晕厥,是最常见的晕厥事件,也是普通人就诊的常见原因。确定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的血流动力学机制(原发性低血压或外源性因素引起的停搏/心动过缓)对于个性化的治疗至关重要,决定了治疗方向(分别针对低血压或心动过缓)。

该研究的目的是通过两步法评估诊断效率,该评估包括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ABPM) 和倾斜床短期心血管自主神经功能评估(SCAFA)。研究假设是这两项检查在初步评估后顺序进行,有望提供一种简单、易操作且成本低效益高的诊断检查,以确定大多数自主神经介导性晕厥患者意识丧失的血流动力学机制。

研究方法

该研究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横断面、观察性研究,纳入333例受严重自主神经性晕厥影响的患者,这些患者接受了两步评估:(1)24小时ABPM;(2)SCAFA,包括对≥40岁患者进行颈动脉窦按摩(CSM)、直立倾斜试验基础试验(被动站立试验),以及在倾斜床上连续进行的“快速”头位倾斜试验

研究结果

该研究纳入333例患者,其中102例≤40岁,231例>40岁。在298例(89%)患者中观察到阳性反应(年轻患者92例[92%] ,老年患者134例[89%])。其中低血压表型占226例(68%),心动过缓表型占21例(6%),混合表型占51例(15%)。

SCAFA的平均持续时间为25(IQR 20-32)分钟。动态血压监测、CSM、被动站立和抬头倾斜试验阳性率分别为60%、15%、3%和71%。

患者在≤40岁的患者中有51%,在>40岁的患者中有49%不止一项检测呈阳性。

在调整人口统计学和临床变量后各中心所观察到CSM阳性率的差异仍显著(P=0.003)。

研究结论
标准化的2步方案提供了一种易于实施且节省时间的诊断流程,可以识别出大多数自主神经介导的晕厥患者意识丧失的血流动力学机制。为定制个性化、机制特异性治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图片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