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F 2024|巾帼聚力,风采卓越:WEP女医师联盟专场圆满举办,为“她们”点赞!
岭南冬暖,巾帼才俊竞风流!
12月6日,第十七届逸仙心血管病论坛(CVF 2024)期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电生理女医师联盟(WEP)专场圆满落幕。本次专场汇聚了全国各地女性心电生理领域的专家,围绕心房颤动、心力衰竭及生理性起搏等热点话题,展示了电生理技术在临床实践中的最新进展和应用。在深入的学术交流中,更进一步促进了女性医师在心电生理和起搏领域的专业成长。

开幕致辞:持初心之舵,扬发展之帆
▼▼▼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发表致辞,他表示,自2012年女医师联盟成立以来,中国女性医师在电生理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作出了大量杰出的工作。他特别强调,期待年轻一代的女性心电生理医师能够不断成长,接过行业发展的接力棒,为这一领域注入更多的活力和创造力。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武汉大学人民医院黄从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女性医师凭借执着、精炼和高超的专业能力,为心电生理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他赞扬了女性医师多年战斗在临床一线,为患者提供精准、安全的医疗服务,极大造福了广大患者。女性医师论坛为同行间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希望通过集体的努力,展示女性医师在心电生理领域的卓越表现,共同描绘中国心律失常领域的美好蓝图。
Session 1:共话起搏与心律失常领域新进展
▼▼▼
上半场,由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安丽教授、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邹蓉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朱洁明教授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雷娟教授共同主持。
陈柯萍:心房颤动的起搏治疗——共识与争议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在报告中总结了房颤患者起搏治疗的主要共识与争议。她指出,对于房颤伴有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低于40%且存在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应优先选择生理性起搏(CSP或BVP);对于永久性房颤伴LVEF≤35%,经过药物优化治疗后心功能仍为Ⅲ-Ⅳ级且QRS波宽度≥130ms的患者,生理性起搏同样是推荐的治疗策略;慢性房颤伴心衰患者在接受房室结消融后,也可考虑采用此类起搏方式。此外,对于伴有窄QRS或真性左束支传导阻滞的患者,CSP可能优于BVP,适合作为首选治疗,若术中电同步效果不理想,可改用BVP或其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
戴研:生理性起搏——难治性房颤的新选择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戴研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针对难治性房颤患者的新治疗选择,即房室结消融联合生理性起搏。她深入解读了房颤患者起搏治疗的指南推荐,并详细分析了相关适应症。报告中还探讨了希氏束起搏在房颤患者接受房室结消融后的疗效,同时对比了左束支起搏与希氏束起搏的效果差异。此外,她还对传导系统起搏与双心室起搏在房颤患者中的疗效进行了比较,并明确了两者的优缺点,为临床医生在选择起搏策略时提供了科学依据。
范洁:起搏器远程监测在房颤管理中的应用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在汇报中指出,起搏器通过心房导线感知心房高频事件(AHRE),能够实现对房颤的可靠、全面、可信的识别。与常规检查相比,植入了CIED(心脏植入性电子装置)的患者术后新发房颤的诊断率更高,其记录的房性心动过速/房颤(AT/AF)事件与症状性房颤及卒中风险密切相关。同时,起搏器的远程管理可以实现对患者的持续监测,帮助实时发现有症状或无症状的房颤,并及时进行干预。充分利用CIED对AHRE的诊断功能,将显著提高(CHADS2或CHA2DS2-VASc评分较高)卒中高危患者的管理效果并减少卒中风险。这一应用展现了起搏器远程监测在房颤管理中的巨大潜力,为患者的精准管理提供了有力支持。
俞杉:房颤患者CRT术后程控优化管理

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强调,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管理中,室率控制是关键环节。她详细介绍了CRT术后程控的优化策略,并提出了针对房颤患者的术后程控管理重点。首先,应确保双室起搏的高比例,以最大化治疗效果;其次,选择合适的左室起搏位点,提高电机械同步性;同时,合理设置左右心室的间期(VV间期),以优化起搏效果;最后,通过有效控制心室率,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俞杉教授的建议为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CRT术后管理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思路,通过精准程控能够实现更佳的临床效果。
薛小临:从临床实践看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综合管理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小临教授指出,房颤和心衰存在双向关联,两者共存会显著增加患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因此综合管理尤为重要。在卒中预防方面,建议优先选择NOAC进行个体化治疗。在心衰管理中,强调个体优化使用心衰新四联药物或“五朵金花”方案,以改善心功能和患者预后;对于房颤的管理,薛小临教授提出应早期决策节律控制策略,同时针对室率控制,她建议采用药物治疗或房室结消融联合传导系统起搏(CSP)或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对于符合CRT适应症的患者,可以选择CSP、CRT或局部优化治疗的心脏再同步治疗(LOT-CRT)。这一综合管理策略为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提供了清晰的临床路径,旨在全面降低风险并提高生活质量。
刘兵:房颤合并心衰—何时选择房室结消融优先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刘兵教授指出,约一半的房颤患者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出现心衰,房颤导致心衰的风险比非房颤患者高出4-5倍。医疗技术的进步使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治疗方式不断优化,尤其是房颤导管消融技术的进展显著提高了心衰患者的治疗效果,但仍需进行个体化评估以确保最大获益。对于严重症状的永久性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应考虑房室结消融联合CRT,以缓解症状并减少再住院和死亡率。对于窄QRS、快速心室率且不适合房颤消融的患者(如老年人、房颤病程长、左房扩大或伴有肾功能异常者),建议优先选择房室结消融联合CRT/D以改善预后。此外,对于宽QRS且符合CRT适应症的患者,若在植入CRT/D后优化程控和药物治疗仍无法提高CRT起搏比例,可通过房室结消融有效提升疗效并改善临床预后。
Session 2:全面探讨生理性起搏领域热点与进展
▼▼▼
下半场,由广东省人民医院林纯莹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袁桂仪教授、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曾小茹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共同主持。
何浪:LBBP植入优化—多模态影像技术的应用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何浪教授介绍了多模态影像技术在左束支起搏(LBBP)植入中的关键作用。多模态影像融合了超声、CT、MRI、PET等多种技术,能够全面提供心脏解剖结构、功能状态和心肌特性的多维信息,特别适用于对解剖要求较高的心脏介入手术。LBBP植入的关键在于精准定位束支、避免穿孔风险,从而维持并改善心功能。多模态影像技术能够在植入前评估室间隔的厚度、膜部与肌部的位置及心肌纤维化的范围和程度,为术前规划和手术导航提供重要参考。通过优化术前评估,该技术有助于提高LBBP植入的成功率、减少并发症,并更准确地预测远期心功能的改善效果。
陈学颖:心脏起搏的传导束夺获—心电学特征与标准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教授在报告中介绍了心脏起搏中的传导束夺获问题,尤其是左束支起搏(LBBP)与左室起搏(LVSP)的关系,还解读了相关前沿文献,进一步丰富与会者对这一技术的理解和应用。她指出,LBBP具有明确的左束支夺获证据,临床诊断标准包括起搏时呈现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图形。具体来说,NSLBBP转变为LVSP时,Sti-LVAT缩短;或者NSLBBP转变为SLBBP时,Sti-LVAT保持恒定。结合其他多种诊断标准,能够有效帮助判断是否为LBBP。
李若谷:2023心脏生理性起搏预防与缓解心力衰竭指南解读
上海市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解读了2023年心脏生理性起搏预防与缓解心力衰竭指南,重点介绍了生理性起搏的定义、临床研究证据及专家共识。近年来,随着大量临床研究的开展,传导系统起搏(CSP)已被纳入指南,适应症得到扩展。然而,CSP的证据等级大多为C-LD,仍需更多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来验证其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她提到,目前的临床研究中,部分左束支起搏(LBBAP)患者出现左室起搏(LVSP),但LVSP的临床疗效是否等同于LBBP,仍需进一步的临床研究评估。
苏蓝:房间隔起搏的进展和技术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蓝教授介绍了房间隔起搏的进展和技术。她指出,与右心耳起搏相比,右房间隔起搏在减少房颤发作方面显示出更积极的同步化治疗效果;右房间隔起搏具有较低的长期电极拔除风险,并且带鞘植入式电极便于精确、灵活地定位。苏蓝教授还强调,带鞘电极的支撑力较好,可以有效避免电极定位在右心耳或外侧游离壁。术中,通过电位标测和起搏标测的结合,可以快速优化起搏参数,并评估低位、高位及房内传导束的差异,特别需要注意低位间隔的远场感知问题。
牛红霞:房颤患者CSP并发症防治——Tip & Tricks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牛红霞教授在报告中通过病例分享,讲解了房颤患者进行传导系统起搏(CSP)时的并发症防治策略。她指出,生理性起搏整体安全性良好,但对于房颤患者进行CSP时,术前的评估和充分准备尤为重要,必要时应配备长鞘等器械;操作相关的并发症需要重点关注,熟悉心脏解剖结构、精细操作及规范随访,有助于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目前CSP在短期内表现良好,但远期并发症和长期安全性仍需进一步观察与研究。
巾帼逐梦,芳华正茂。女性电生理医师们正成为领域中一抹耀眼的光芒,本次CVF 2024期间顺利召开的WEP女医师联盟专场充分展现了我国电生理女医师的非凡风采。通过专家们的精彩汇报和讨论,参会者对心电生理和起搏领域的最新进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为未来专业领域的技术创新与临床实践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期盼“她力量”的下一次相聚,共同为推动我国电生理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