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装置术后管理研讨会丨扬帆新浪潮 · 巾帼展英姿WEP女医师联盟论坛圆满落幕
本次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中山大学附属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高秀芳教授、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吴近近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臧敏华教授共同主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蔡琳教授、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何浪教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瑞珍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胸科医院黄婧娟教授分别带来精彩的课题分享。





学术交流·共谋发展
— 探索CIED术后管理,精准治疗惠及患者 —
● ● ● ●
蔡琳教授:5G云技术支持平台在CIED远程随访中的应用

蔡琳教授带来了题为“5G云技术支持平台在CIED远程随访中的应用”的演讲。她指出,随着5G通信技术的普及,CIED术后随访中远程医疗的应用前景广阔。蔡琳教授解释说,传统随访模式通常依赖患者亲自到医院,而5G云技术平台的出现使得医患之间的实时数据传输成为可能,极大提升了随访的效率与便捷性。通过这一平台,医生可以实时获取患者的心率、节律、起搏数据等关键参数,从而对植入设备的工作情况进行持续监测并及时干预,尤其在偏远地区为行动不便的患者提供了高效的随访体验。
俞杉教授:房颤患者CRT术后程控优化策略

俞杉教授就“房颤患者CRT术后程控优化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她指出,房颤是影响CRT疗效的常见因素,而术后的程控优化可以显著改善CRT的疗效。她还分享了在临床实践中通过程控调整CRT参数保证双室起搏的高比例、选择合适的左室起搏位点、设置合理的VV间期、控制心室率,以适应不同病人病情变化的个性化优化策略。俞杉教授强调,在治疗过程中,程控优化不仅提升了心脏的收缩功能,还能减少房颤症状的复发频率,为患者带来更加稳定的心功能改善效果。
何浪教授:新型螺旋固定式无导线的文献解读及思考

何浪教授带来了关于“新型螺旋固定式无导线起搏器的文献解读及思考”的主题报告。她介绍了近几年无导线起搏器技术的重大突破,回顾了国内外多个相关临床研究,并重点探讨了新一代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价值。无导线起搏器的设计免去了传统起搏器导线连接的复杂过程,有助于降低感染和机械故障的风险。
陈瑞珍教授:心肌肥厚表型疾患

陈瑞珍教授围绕“心肌肥厚表型疾患”这一主题,系统分析了心肌肥厚疾病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向与会专家提供了关于左心室肥厚的诊断与管理的深入见解。陈瑞珍教授的报告涵盖了左心室肥厚的定义、诊断标准、病因、相关症状,以及与之相关的心肌病的心脏外表现和诊断方法等多个方面,为临床医师提供了完整的诊断和管理框架。她指出,左心室肥厚是多种心肌病的常见表现,其病因涉及遗传、代谢、血流动力学等多方面因素,因此明确病因对患者的治疗方案选择至关重要。她还详细梳理了当前关于左心室肥厚的病因诊断流程,并强调了个性化诊断在治疗中的重要性。通过临床病例分析和数据分享,为与会者展现了如何结合病因、影像学表现、基因检测等多种手段,提升左心室肥厚的诊断精确度。
黄婧娟教授:心脏离子通道病的ICD治疗

黄婧娟教授则带来了“心脏离子通道病的ICD治疗”主题报告,着重讲述了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在治疗心脏离子通道病中的应用。她指出,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是目前最有效预防猝死的干预措施,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因未能得到早期风险评估而错失了ICD植入的机会,导致死亡。临床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基因型、临床表现和室性心律失常类型,进行个体化和最优化的治疗策略和方案制定;对于伴心动过缓的患者,需要双腔或起搏支持,可以减少VT/VF事件;术前应注意对“T波过感知”事件的预估,以便在术后及时启用相关功能;ICD程控的原则是减少误放电和不必要放电,提高患者生活质量;部分研究设置了ATP治疗,ATP在离子通道疾病中的机制与疗效仍待进一步研究。总之,随着ICD技术的不断进步,今后将有望在更多的心律失常患者中得到应用。
随着CIED技术的快速发展,其术后管理的研究变得日益重要。WEP女医师联盟论坛汇聚众多女医师的经验和智慧,通过对CIED术后管理、创新技术和个性化治疗方案的探讨,有力推动了CIED术后管理水平的提升。展望未来,有望进一步深化对CIED技术的理解,优化其临床应用,充分发挥治疗潜力,使得更多患者从中获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