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十月刊 中文版)
陈鹏生 教授
你好,我是《心律学》主编陈鹏生。感谢您收听本期播客,本期播客由印第安纳大学的黄达阳博士翻译。
2023年10月的焦点问题是猝死。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青年心脏性猝死患者中非法药物使用的流行率”。共有554名患者经历了院外心脏骤停,其中523名接受了毒理学评估。共有170名患者(32.5%)毒理学检测结果呈阳性,显示出使用非法药物(n=138)或毒理学检测结果呈阴性但常规使用药物(n=32)。使用非法药物的SCD患者更常见于男性,吸烟者,过度饮酒者,并且诊断有心理疾病者。作者得出结论,约三分之一的年轻SCD患者在死亡时毒理学检测呈阳性,或频繁使用非法药物,同时存在高比例的多药物滥用。
第二篇文章的标题是“预测Brugada综合征心律失常事件评分:全球范围内的内外部验证汇总分析”。本研究的目的是创建一个新型评分,即预测心律失常事件评分(PAT)-并进行内外部验证。对67项研究进行了系统性回顾,以确定主要心律失常事件的危险因素。估算了汇总后的比值比,表明23个危险因素中有15个是显著的。随后相应地开发了PAT评分。在外部验证队列中,PAT评分的判别能力明显优于现有的风险预测评分。作者得出结论,对于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一级预防,PAT评分在预测主要不良事件方面非常有用。
接下来是“全极与双极标测在引导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中的比较”。最近提出了全极技术(OT),用于生成具有无向性电图的电生理解剖电压图。共有24名患者在OT指导下接受了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治疗。在减速区域内,对于室速峡部的检测,全极标测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和65%,而双极标测分别为35%和55%。在8.4个月后,实现了71%的无VT复发。作者得出结论,OT是极具价值的引导室速消融的方法,能够更准确地识别晚电位和等时线拥挤,这是由于稍高的电压所致。
接下来是“用于检测心室过度感知的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方法在起搏器和植入式心脏除颤器远程传输的非持续性心室心动过速发作中的噪声检测”。共有807台设备传输了10,471个非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NSVT)记录,其中有87台设备(10.8%)传输了544个带有非生理信号的NSVT记录。作者发现,机器学习算法能够准确地检测起搏器和ICD传输的电图中的非生理信号。一种人工智能方法可能使远程监测更加高效,并提高患者的安全性。
接下来是一份病例报告,题为“脉冲场消融与射频消融在室性心动过速中的比较:首例人体的组织学损伤分析研究”。脉冲场消融(PFA)是一种新型的非热损伤消融,安全并具有更好地穿透瘢痕组织区域的能力,从而有望提高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疗效。这是首次对左心室中的PFA和射频消融(RFA)病变进行了组织学分析的人体研究。研究发现了相似的穿透深度,但损伤特征不同。PFA组织中发现了类似凋亡的细胞病变,炎性反应更轻。在心室中的非门控式PFA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
这篇文章之后的是一篇题为“心内膜瘢痕均一化对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消融成功有多大影响?”的研究快报。结果表明,在缺血性瘢痕中的消融密度不影响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结果,进一步支持了优先对功能性基质进行定位和消融的策略,可以在不产生负面影响的情况下减少消融数量。
十月份的期刊还包括以下非猝死焦点的文章。第一篇标题为“全国未经筛选的左心室电极植入失败队列研究”。作者研究了左束支传导阻滞伴有射血分数≤35%的患者,他们接受了经静脉CRT植入,并登记到了国家心血管数据注册ICD注册表中。在接受CRT植入的111,802名患者中,3.6%(n=3979)左心室电极植入失败。作者得出结论,目前左心室电极植入失败在临床上并不常见,最常见的原因是无法进入冠状静脉窦。左心室电极植入失败的预测因素包括较低的年龄、女性、非裔、西班牙裔族群、QRS波群时限增加、睡眠呼吸暂停以及缺乏心电生理学培训。
接下来是 “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性别差异:来自i-LEAPER注册的倾向匹配分析”。在1179名患者中,64.3%为男性。经过倾向匹配后,我们确定了738名患者,各组之间基线无显著差异。在中位数为25个月的随访期内,女性性别与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相关的主要并发症或全因死亡无关。除了女性在植入时和随访期间的起搏阻抗略高(但仍在正常范围内)之外,各组的无导线心脏起搏器电学性能结果相当。作者得出结论称,在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植入方面,存在与性别相关的转诊模式差异,女性的代表性相对较低。然而,主要并发症率和无导线心脏起搏器性能在两性间相当。
接下来是题为“心力衰竭伴有射血分数轻度降低和左束支阻滞的早期左束支起搏”的研究。在这项研究中,将射血分数在35-50%之间的情况定义为心力衰竭伴有射血分数轻度降低(HFmrEF)。共有54名患者参与了研究并进行了分析。与遵循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相比,左束支起搏在6个月时在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减小左心室舒张末期直径、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方面取得了更显著的成效。经过20.68±13.55个月的随访,早期左束支起搏显示出明显减少的临床事件。研究者总结认为,在HFmrEF和左束支阻滞的患者中,采用早期的左束支起搏结合指南推荐的药物治疗相比单独的指南推荐药物治疗,可以更显著地改善心脏功能并减少临床事件的发生。
接下来是“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患病率、分布、预测因素和预后”。作者回顾性分析了两家三级医疗中心的前瞻性登记数据库中所有患有HCM并植入了心脏除颤器(ICD)的患者。在1328名HCM患者中,有207名植入了ICD。在平均随访时间为10年的期间,有37名植入了ICD的患者(18%)出现持续性室性心动过速。持续性单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是与左心室(LV)射血分数降低和LV舒张末期和收缩末期直径增加相关的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作者得出结论,与VF相比,在HCM患者中,VT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它可以通过抗心动过速起搏来改善,与较低的LV射血分数和较大的LV直径相关。
接下来是“乳头肌连接解剖结构对定位和消融局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源自乳头肌(PAPs)的心室性心律失常(VAs)在进行导管消融时可能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作者发现,多模式成像可以识别乳头肌的解剖细节,有助于对心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定位和消融。在患有乳头肌源性心律失常的患者中,超过三分之一的病例心律失常源自乳头肌与周围心肌或其他乳头肌之间的连接处,与源自乳头肌本体的心律失常相比,心电图形态学有所不同。
接下来是一篇当代综述,题为“利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的能力,迈向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症的先进诊断与治疗”。在这篇综述中,作者们总结了已经开发的人工智能模型,以解决遗传性心律失常综合症所面临的挑战,并指出了可以通过发展人工智能模型来填补研究的空白。
接下来是一篇实践性文章,题为“如何进行特发性室颤的Purkinje纤维消融治疗”。对于Purkinje相关的特发性室颤进行导管消融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首选策略是消融引发早搏的部位以及周围的Purkinje组织。这些心律失常通常起源于心腔内自由运动的结构中的Purkinje纤维,如假索、调节束和乳头肌——因此需要使用心内超声。在感兴趣区域通常可以记录到尖锐、离散的Purkinje电位,并且在早搏期间,Purkinje与附近肌肉的激活延迟会增加,这是常见的情况。
十月期刊中包括了4封研究快报。第一封题为“Pearson综合征小儿患者的传导缺陷:何时植入起搏器?” 由于存在高级别心脏传导阻滞的风险,作者建议在这个群体中引入新的束支或束支分支阻滞来指示预防性起搏器植入。患有眼部症状的患者可能更容易发展出传导异常。
接下来是“Marfan综合征患者的二尖瓣环脱位与心律失常”。这项研究表明,在Marfan综合征患者中,二尖瓣环脱位现象很常见,并且与双叶二尖瓣脱垂密切相关。患有二尖瓣环脱位的患者更容易在较年轻的年龄发生心律失常事件,可能需要更密切的临床随访。
下一篇文章题为“新型单次操作设备的多中心分析”。研究作者指出,客观和主观数据都支持这些新型单次操作设备在肺静脉隔离方面具有显著的通用性,使经验丰富的操作者可以顺利过渡到这些更新的技术。
最后一篇研究快报题为“房颤管理处方药物的经济负担”。作者报告称,品牌药的平均成本远高于其相应的仿制药。特别值得关注的是GoodRx优惠券显著降低了处方药成本。作者提出了一些方法来降低房颤治疗的药物成本。
最后一篇文章是“2023年HRS专家共识声明:妊娠期心律失常管理”。
希望你喜欢本期播客,我是《心律学》杂志主编陈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