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九月刊 中文版)

<<  2023年9月第一期  >>

 

陈鹏生 教授

大家好,我是《心律学》杂志主编陈鹏生。感谢您收听本期播客。本期的翻译由印第安纳大学的郭帅博士完成。

 

 

 

1
 
 
 
 
 

房颤是九月刊的焦点问题。2023年9月刊的第一篇文章标题为“根据人类左心房共表达分析确定的新型功能性房颤风险基因和通路”。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发现超过100个基因位点与心房颤动(AF)相关,但确定导致AF的因果基因仍然具有挑战性。作者使用了人类左心房组织中心房颤动(AF)风险变异体的候选基因共表达分析。135个基因座中有166个AF风险单核苷酸多态性。鉴定出81个以前未被注释为AF风险基因的新基因。线粒体功能障碍、氧化应激、上皮粘附连接信号传导和sirtuin信号通路是最常见的途径。作者得出结论,候选基因共表达分析表明细胞应激和重塑在房颤中发挥重要作用,支持房颤的双重风险模型。对AF的遗传易感性可能直到晚年时细胞应激因子压倒适应性反应时才表现出来。这些分析还提供了一个新的资源,以指导对潜在的AF因果基因的功能研究。

 
 

 

2
 
 
 

下一篇文章题为“房颤和房扑外部电复律后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再次干预的长期风险—一项全国队列研究”。作者对比了接受外部电复律治疗的2582名患者与匹配的12910名心血管植入电子装置(CIED)患者。在随访期内,1年更换发生器的相对风险为1.73,更换电极的相对风险为2.85。在2年时,相对风险分别为1.39和2.18。作者得出结论,CIED患者接受外部心脏复律术与更高的发生器和电极更换风险相关。这些再介入风险在复律术后的第一年更为显著。

 
 

 

3
 
 
 
 
 

接下来是关于“脉冲场消融术患者的监测和房性心律失常负荷对生活质量和医疗资源利用的影响:PULSED AF试验的二次分析”。该研究旨在确定脉冲场消融术(PFA)后监测策略对房性心律失常检测的影响,以及房性心律失常负荷与消融术后生活质量及医疗资源利用的关系。作者发现,在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69.4%的患者负荷为零,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为62.2%。只有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中负荷低于10%的患者在平均水平上获得具有临床意义的生活质量改善。而持续性房颤患者的QoL改善不受负担程度影响。作者得出结论,PFA使大多数患者的房性心律失常负荷降低,这与临床相关的生活质量改善和减少与房性心律失常相关的医疗资源利用有关。

 
 

 

4
 
 
 
 
 

接下来是关于“成年先天性心脏病患者与一般人群中的心房颤动”的内容。作者在2000-2014年的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项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在2003-2014年间出现心房颤动的患者,发现共有2350名患者患有心房颤动。与没有成年先天性心脏病(ACHD)的个体相比,年龄<50岁的ACHD患者以及年龄在50-54岁和55-59岁的患者的心房颤动发病率分别增加了20倍和10倍。作者得出结论,与没有ACHD的个体相比,ACHD患者中的房颤发病年龄可能提前了30年,发病率在约70岁左右达到10-20倍的顶峰。然而,没有ACHD的个体的发病率仍会继续增加。

 
 

 

5
 
 
 
 
 

下一篇文章是“轻度升高的细胞外钾会极大增强钠通道阻滞在心房颤动复律中的作用:Lankenau方法”。作者在冠状动脉灌注的犬左心房评估了氟卡尼抑制由乙酰胆碱诱导房颤的能力。研究过程中细胞外钾的浓度范围为3至8mM。作者发现,单独使用氟卡尼,细胞外钾为4mM时可使50%的心房复律,5至8 mM 时可使100%的心房复律。细胞外钾的升高也缩短了复律时间。这些发现表明,INa阻滞联合血清钾轻度升高可能是一种更有效、更快速、更安全地复律AF并在短期内预防其复发的新方法。

 
 

  

6
 
 
 
 
 

上述研究文章之后是一篇题为“呼吸困难的夜晚和心脏扑动:了解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和心房颤动之间的关系”的当代评论。作者回顾了AF和OSA的临床流行病学和病理生理学,重点关注关键的临床研究和未来研究中应解决的主要突出问题。

 

7
 
 
 
 
 

我们还有两篇有关焦点问题的研究快报。第一篇是“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患者经皮左心耳封堵器植入的结果”。研究队列包括54,900例加权经皮LAAO植入手术,其中2,745例(5.0%)患有风湿性心脏病。他们发现,与没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相比,患有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可能会获得类似的临床益处,但代价是围手术期并发症几率的增加。

 
 

 

8
 
 
 
 
 

第二篇的标题是“脉冲场消融与单导管高功率短时射频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手术特征、心肌损伤和中期结果”。作者前瞻性地招募了115名接受首次PVI的患者。他们发现,与单导管高功率短时射频消融相比,PFA的手术时间更短,但透视时间更长,高灵敏心肌肌钙蛋白T水平更高,并且在中期随访期间无房颤生存率相似。

 
 

 

9
 
 
 
 

本期还发表了以下非房颤领域的文章。第一个是“衰老对反射性晕厥或功能性心动过缓心脏神经消融术结果的临床影响。ELEGANCE 多中心研究结果” 。ELEGANCE多中心研究评估了反射性晕厥或严重功能性缓慢心律失常患者的心脏神经消融治疗。六十名患者接受了心脏神经消融术。心脏神经消融术的急性成功率为93%,各年龄组之间没有差异。在8个月的随访中,53名患者(88%)没有出现任何症状。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心脏神经消融术是治疗所有年龄段反射性晕厥和功能性缓慢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方法,并且对混合性血管迷走性晕厥非常有效。直立倾斜试验是消融后临床评估的关键步骤。

 
 

 

10
 
 
 
 
 

下一篇文章是“有效心脏再同步治疗对临床反应的意义:基于有效心脏再同步治疗算法的分析”。作者旨在阐明136名连续患者的有效CRT百分比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关联。其中,49名使用自适应且有效的CRT算法且心室起搏百分比>90%的患者接受了评估。作者根据% effective-CRT中值(97.4%)将患者分为有效组(n=25)和效果较差组(n=24)。他们发现,高有效CRT百分比与高CRT应答率和低心衰住院风险相关。

 
 

 

11
 
 
 
 
 

接下来是“影响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感知的因素:来自体表心电图标测分析的见解”。150名参与者以2种电极间距离(75毫米和45毫米)、3个矢量角度(垂直、倾斜和水平)以及2种姿势(直立和仰卧)采集了12个独立的心前区单导联体表心电图。总共评估了150名参与者的1800条心电记录。矢量长度为75毫米时,中位P波和R波振幅较45毫米分别增大45%和53%。角度为倾斜时可以获得最佳的P波和R波振幅,而姿势改变不影响P波振幅。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较长的矢量长度和倾斜的植入角度可产生最佳的感知,并且是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植入程序的相关考虑因素。

 
 

 

12
 
 
 
 
 

下一篇是“通过起搏优化非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舒张期充盈”。本研究旨在确定对右室不同部位、采取不同AV延迟进行连续起搏对非阻塞性HCM患者的舒张功能和心功能分级的影响。与右心室间隔和右心室流出道起搏相比,从右心室心尖起搏时,21名患者中有18名的舒张功能有所改善。在反应者中,右室心尖起搏配合130-160毫秒AV延迟产生最佳的舒张期充盈。作者得出结论,从右室心尖开始以优化的AV延迟起搏可改善非梗阻性HCM患者的舒张功能和心功能分级。

 
 

 

13
 
 
 
 
 

接下来是“机器学习支持的设备嵌入式心音测量可以优化CRT患者的AV延迟” 。本研究旨在开发一种心脏功能评估模型,该模型使用嵌入脉冲发生器的压电麦克风来指导CRT优化。在约30,000次心跳的数据集中,机器学习表明S1幅度、S2幅度和S1积分是AV延迟优化的最突出特征。机器学习对LVPmax和LVdP/dtmax绝对值的单搏估计精度分别为67%和64%。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嵌入CRT设备中的心音传感器由机器学习算法提供支持,可以对最佳AV延迟以及LVPmax和LVdP/dtmax 绝对值提供可靠的评估。

 
 

 

14
 
 
 
 
 

上述原始研究文章之后是一篇题为“立体定向心律失常放射消融:心律失常的新型疗法”的当代综述。本文总结了立体定向体部放疗在心律失常中的应用,分析其潜在问题,探讨了改进方法。

 
 

 

15
 
 
 
 
 

下一篇是名为“新颖的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自动‘评分图’,用于冷冻消融期间膈神经损伤的早期检测”的研究简报。通过与3D电生理标测系统的模板匹配,可以对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进行自动化监测。这项研究表明,评分低于90%阈值对应膈肌复合运动动作电位幅度下降30%,可以安全可靠地用于在冷冻消融肺静脉期间检测膈神经损伤。

 
 

 

 

本期杂志还发布了2023年HRS/APHRS/LAHRS关于避免和缓解心力衰竭的心脏生理性起搏指南,以及2023年HRS/EHRA/APHRS/LAHRS关于远程设备诊所实际管理的专家共识声明。

 

 

 
 

希望你喜欢本期播客,我是《心律学》杂志主编陈鹏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