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八月刊 中文版)

<<  2023年8月第一期  >>

 

陈鹏生 教授

大家好,我是《心律》杂志主编陈鹏生,感谢您收听本期播客。本期翻译工作由河南省人民医院的孟冠南博士完成。

 

 

 

1
 
 
 
 
 

2023年8月期刊的第一篇文章的标题是:“针对源自室间隔中部的心室过早去极化的导管消融:心电图形态对于预测起源的意义”。心室过早去极化,简称为VPD。一共有38名患者被纳入这项研究。根据胸前导联心电图的移行,以及V1导联QRS的形态,VPD分为4种不同类型。从1型到4型,V1导联的切迹逐渐向后移动,波幅逐渐变大,V1导联逐渐由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转变为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这四种类型的心电图形态,分别对应于起源自室间隔中部的右心内膜侧、右/中壁内区域、左侧壁内区域、以及左心内膜侧。作者得出结论,源自室间隔中部的VPD的心电图特征,对于预测其确切的起源、消融方法的选择、以及成功治疗的可能性都非常重要。

 
 

 

2
 
 
 

第二篇文章的标题是:“手术植入永久性心外膜导线患者接受磁共振成像的安全性”。连续29名心外膜CIED患者接受了57个部位一共52次MRI检查。心外膜组和静脉组都没有发生明显的不良事件。电池寿命、起搏、感知阈值、导线阻抗和心脏生物标志物没有显著变化,只有1名患者的心房导线传感功能出现短暂下降。作者认为,在以患者安全为中心的多学科协作的前提下,心外膜植入导线的患者接受MRI 的风险并不比经静脉植入导线患者更大。

 
 

 

3
 
 
 
 
 

接下来的论文题目是:“基于磁共振成像的双导联心脏再同步治疗:一项左束支起搏的前瞻性研究(MADURAI LBBP研究)”。这项研究的目的是,在左束支阻滞相关的非缺血性心肌病,合并左室射血分数少于35%的患者,先根据心脏磁共振成像来进行危险分层,然后前瞻性的评估左束支起搏联合或不联合除颤治疗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一共招募了120名患者。心脏磁共振显示,109名患者(90.8%)的疤痕负荷<10%。101名患者接受了左束支起搏优化的双腔起搏器或者CRT-P。作者发现,使用左束支起搏来实现磁共振指导下的心脏再同步治疗是安全可行的,并且有可能降低医疗成本。

 
 

 

4
 
 
 
 
 

下一篇文章是:“来自荷兰的数据,无导线起搏器的五年安全性和有效性”。这项回顾性的队列研究一共纳入了2012年12月21日至2016年12月13日期间,在荷兰6个大型医疗中心连续179名首次植入无导线起搏器的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4±26个月。作者发现,无导线起搏器的长期主要并发症,不包括咨询相关的并发症,其发生率很低。短期内没有并发症,也没有发生感染,这可能是无导线起搏器的一个特殊优点。这项技术具有稳定的起搏捕获阈值,效果也良好。

 
 

 

5
 
 
 
 
 

接下来的论文题目是:“基因分析发现,SLC4A3阴离子交换蛋白是短QT综合征的主要基因”。作者对34名短QT综合征患者进行了基因分析,其中9名患者(26%)发现有潜在的致病变异,主要位于SLC4A3蛋白。作者在斑马鱼心脏胚胎模型中敲低slc4a3基因之后,观察到心率校正的QT间期缩短,而人类SLC4A3编码蛋白的过度表达可以逆转这一变化。slc4a3/AE3的功能障碍,与碱性细胞质和心肌细胞动作电位缩短有关。作者认为,大约四分之一的短QT综合征患者存在潜在的致病性基因。SLC4A3的非同义突变,代表了短QT综合征的最常见原因,这项研究强调,应该将SLC4A3纳入短QT综合征或心脏性猝死患者的基因筛查当中。

 
 

 

6
 
 
 
 
 

下一篇文章题目是:“双腔无导线起搏:房室正常传导或传导阻滞的动物模型中的房室同步”。作者在7只绵羊中植入右房和右室无导线起搏器,其中4只被诱导出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在不同的体位和节律下,快速房室同步和i2i通信的成功率分别为100.0%和99.9%。作者得出结论,在不同体位和节律的动物模型中,他们使用这种新颖的连续无线通信的方式,成功实现了房室同步、双腔DDD(R)的无导线起搏。

 

7
 
 
 
 
 

随后这篇论文的标题是:“多中心的临床和功能证据,对一个反复出现的、非经典型丝连蛋白C剪接改变变异体的重新分类”。丝连蛋白C的截断变异,可以造成单倍体不足,从而引起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针对一个反复出现的、意义不明的、丝连蛋白C内含子变异体,c.970-4A>G,研究其临床和功能后果。研究数据来自5个三级医疗中心里面,4个家系的9个变异杂合子。变异杂合子表现出一系列的疾病表型,从伴有心悸的轻度心室功能障碍,到严重的需要电除颤的心律失常,或者需要心脏移植的进展型心肌病。与计算机预测相一致,c.970-4A>G 丝连蛋白C变异体将激活一个隐秘的剪接受体位点,从而导致一个包含有提前终止密码子的3 bp片段的插入。作者得出结论:临床、计算机和功能证据都支持这样的预测,那就是内含子c.970-4A>G变异体会破坏剪接,从而诱导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因此应该从意义不明的变异体重新归类到致病变异体的类别。

 
 

 

8
 
 
 
 
 

在以上这些原创研究论文之后,是两篇综述。第一篇是:“使用反义寡核苷酸介导的技术,破译2型长QT综合征中的hERG突变:囊性纤维化的教训”。通过借鉴囊性纤维化研究的经验教训,作者探索了LQT2研究进展的潜在转化价值。第二篇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实施传导系统起搏的结果改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作者的结论是,希氏束起搏和左束支区域起搏都是治疗心力衰竭的可行且有效的CRT替代方案。

 
 

 

9
 
 
 
 

本月的期刊还刊登有一篇创意性概念论文,标题是:“多基因风险评分,与心房电生理基质异常、和房颤导管消融的结果相关”。文章的结论是,较高的房颤多基因风险评分,与心房电生理基质的进展、和导管消融后的复发相关。这些发现表明,房颤多基因风险评分可能具有临床实用性,可以作为消融后结果的潜在预测因子。

 
 

 

除此之外,本月还发表了6篇研究快报。第一篇的标题是:“左心室起搏部位,相对于最晚激活的实际部位的激活时间——对心脏再同步治疗反应的影响”。作者使用无创3D全面映射,来识别CRT植入之前左室最晚的激活部位,并将左室起搏导线直接放置在该部位的6毫秒以内,以提高CRT疗效。下一篇的标题是:“用于检测心律失常的贴片与多电极心电图监测的同步对比:COMPARE研究”。作者的结论是,与多电极监测仪相比,基于贴片的设备具有更高的可佩戴和可分析时间,并提高了监测质量。接下来这一篇的标题是:“新型左心室微导联技术可以改善心脏再同步治疗效果”。作者介绍了一系列使用1.2 Fr直径微导线成功进行CRT植入的患者。在这些患者中,传统的左心室导线无法植入或者放置不理想。接下来这篇的标题是:“立体定向心律失常放射消融,对左室射血分数和瓣膜功能的影响以及随时间的变化”。作者的研究表明,立体定向心律失常放射消融术,不会导致左室射血分数在随访期间发生显著的变化。然而,作者确实观察到,瓣膜功能恶化的发生率很高。主动脉瓣功能恶化的患者,瓣膜接受的放疗剂量明显更高。下一篇的标题是“对于使用多极脉冲场消融导管进行肺静脉隔离,标准化的起搏方案对终点验证和首过隔离的影响”。作者的结论是,在接受多级脉冲场消融肺静脉隔离的患者当中,使用标准化起搏方案可以增加首过隔离率。最后这篇研究快报的标题是:“在植入单腔永久起搏器时,采用血管和心脏超声作为主要成像工具,安全地放置起搏导线:三级心脏中心的单一操作员体验”。作者认为,超声指导放置单腔起搏器是安全的,可以减少辐射剂量。

以上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感谢大家收听,我是主编陈鹏生,我们下期再见。

 

 
 

希望你喜欢本期播客,我是《心律》杂志主编陈鹏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