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CSA 2023|彰显巾帼力量,WEP论坛成功举办:关注疾病性别差异,精准诊疗护航女性健康

 
 

2023年7月14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电生理女医师联盟专场成功亮相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2023学术年会(CSA 2023)!

本次电生理女医师联盟(以下简称WEP)活动以学术和技术分享专题讲座的方式进行,重点聚焦于心电生理起搏领域的热门议题。与会的女性医师们积极参与,以女性独特的细腻视角,就女性在心律健康方面的特殊需求,展开了深入的讨论和交流。
 

在心血管领域,女性医师正展现出日益显著的影响力,WEP成立十余年,突显了女性在心血管领域的重要贡献,她们的出色表现和学术研究为电生理起搏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男女有别,精准诊疗应关注性别差异!

▼▼▼

 

论坛上半场围疾病的性别差异展开学术交流,邀请到慈溪市慈林医院李莉教授、泰州市人民医院朱莉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唐艳红教授、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赵玲教授和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共同主持。
 

洪葵教授:心律失常的性别差异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洪葵教授分享了心律失常的性别差异,分别包括流行病学性别差异、病因及危险因素性别差异、心电图表现性别差异、性激素作用机制、防治的性别差异。
 

心脏猝死(SCD)指急性症状发作后1小时内、以突然意识丧失为特征、由各种心脏原因导致的自然死亡。《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8》提示我国每年SCD发生率达54.4万例,女性SCD发病率显著低于男性,男女性SCD发病率差异随年龄增长而减小。性别差异与年龄依赖的血清性激素水平相关。

 

心电图表现方面,QRS波增宽是SCD事件发生的重要预测指标,男性SCD患者平均QRS间期较女性患者长;碎裂QRS波群(f-QRS)与SCD事件密切相关,男性SCD患者出现f-QRS较女性常见。洪葵教授还从基因组和非基因组作用两方面阐释了性激素作用机制。在疾病防治方面,洪葵教授指出中国年龄低于65岁的人群、农村女性人群血管疾病的预防工作较弱。

 

戴研教授:起搏器治疗的性别差异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戴研教授从心脏大小及结构、内分泌系统作用、药物代谢、心脏离子通道的电生理特性等方面展开分享了心肌电生理的性别差异。随后引用多个前沿临床研究解读了起搏器治疗的性别差异,包括适应症与植入器械、主要不良事件、长期随访及预后。最后阐释了国人起搏治疗的性别差异,80岁以下接受心脏起搏治疗的患者以女性居多,而80岁以上人群则以男性居多,男性起搏器植入时平均年龄高于女性,起搏器类型选择与植入适应症有关,无明显性别差异。

 

戴研教授总结道,男、女性不同的生理特点导致了心律失常方面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治疗效果与治疗策略的选择;起搏治疗存在一定性别差异,与男性相比,女性起搏器应用偏低,但围手术期女性发生并发症可能高于男性,女性的生存时间及预后优于男性。

 

何浪教授:女性是否更少发生猝死?证据及可能的机制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何浪教授解读了女性更少发生猝死的证据及可能机制。根据丹麦死亡原因登记,CAD是男性和女性人口死亡的主要原因,在尸检人群中,CAD是最常见的死亡原因,男性比例大于女性。

 

一项研究表明,男性病例的SCD发病率较高,发病率的性别差异在中年人群中最为显著,男性心脏性猝死风险明显高于女性。女性较男性更少发生SCD,与细胞组织电生理、心电、激素分泌等相关,发生SCD后长期生存率与男性相仿;心脏性猝死的主要原因为冠脉疾病,男性患者CAD发生率高于女性,女性以原发性心电疾病为主,高血压、糖尿病及已婚为其高危因素,对于女性患者应加强危险分层筛查评估。

 

董颖雪教授:女性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中更多获益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带来女性是否能从心脏再同步治疗中更多获益的报告。她列举了多个早期指出女性CRT更多获益的文献,上述研究均显示了CRT后女性较男性有更好的疗效,但均有局限性,例如研究中女性患者比例普遍低,约为19%-32%,非缺血性心肌病及LBBB占多数等,这些因素均是影响CRT应答的关键因素。

 

董颖雪教授指出,通过早期文献数据,女性(尤其接受CRTD疗法)相对于男性均有着较低的全因死亡率及心衰再住院率;通过近期研究,导致该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女性的生理特征不同(较小的心脏,更少的缺血性心肌病等);但由于研究均有局限性,认为女性从CRT中获益更多尚需做更多的、基础状况匹配的前瞻性研究。

 

聚焦临床实践,妊娠合并心律失常如何处理?

▼▼▼

论坛下半场围绕妊娠期女性心律失常患者的全程管理展开交流,邀请到天津市胸科医院许静教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汪芳教授和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轶洲教授共同主持。

 

刘兵教授: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的管理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刘兵教授分享了关于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管理的要点,包括流行病学、风险评估和治疗策略。根据长期随访数据,相较于18-30岁的妊娠期女性,41-50岁的女性在妊娠期发生室性心律失常的概率较高。

 

刘兵教授结合《2020室性心律失常中国专家共识(2016共识升级版)》,解读了妊娠期合并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她还解读了mWHO心血管疾病女性妊娠风险分级,并结合多个前沿临床试验和文献,对多种治疗策略进行了分析。这些要点将有助于医生在妊娠期室性心律失常管理中制定更有效的策略。

 

李若谷教授:妊娠期房颤的管理

上海市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分享了妊娠期房颤的处理方法,包括基本处理原则、复杂情况和产科相关问题处理。随着高龄孕产妇数量的增加,妊娠平均年龄也逐渐提高,高龄妊娠的比例也在增加,其中妊娠合并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妊娠合并心律失常,而且与妊娠年龄密切相关。

 

对于这类患者,初步的处理流程如下:所有患者都应该被收入院治疗,并接受详细的体格检查和病史采集,还需要进行全面的心脏检查,如心电图、经胸超声心动图、连续心率监测以及甲状腺功能和电解质等相关辅助检查。此外,还需要进行妇产科相关检查,例如产科超声和胎心监护。以上措施将有助于有效管理妊娠期房颤患者,确保她们得到适当的治疗和关怀。

 

薛小临教授:哺乳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处理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小临教授分享了关于哺乳期心律失常的特点及处理方法在女性特殊时期,心律失常的发生情况会有所不同。而在哺乳期,女性会经历特殊的性激素变化,哺乳对于婴儿的身体健康和母亲的康复都是有益的。

 

在哺乳期,可能因为原有的心脏疾病或围生期心肌病而出现各种心律失常,特别是室性心律失常可能导致猝死的发生。因此,在处理过程中,需要同时考虑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对于母亲和婴儿的影响,尤其要注意是否通过母乳传递给婴儿。这些信息将有助于医生和患者更好地理解并处理哺乳期心律失常的相关问题。

 

范洁教授:妊娠期患者CIED植入及管理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分享了关于妊娠期患者CIED植入及管理的内容。她提到了妊娠合并心律失常的特点,妊娠期CIED植入的管理,以及已经植入CIED的患者在妊娠期的管理。

 

在怀孕期间,妊娠合并缓慢性心律失常主要见于先天性心脏病患者。对于需要在妊娠期间植入CIED的患者,应该尽量减少X射线的使用,并确保在超声心动图和三维标测系统的指导下进行植入,以确保安全可行。此外,已经在妊娠前植入起搏器和ICD的孕妇,不会增加孕产妇或胎儿的风险。

 

在整个围产期,对于已经植入CIED的患者,仍需进行常规的CIED监测,并与心脏病专家/心脏电生理学家共同进行管理和随访。

 

薛玉梅教授:妊娠期患者的导管消融治疗

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女性心血管疾病中最常见的妊娠并发症之一,并且通常在妊娠早期(产前)就会出现。这提醒我们对这个特殊群体需要保持高度警惕。随着绿色电生理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经验丰富的医疗中心已经开始进行“零射线”导管消融治疗妊娠期流出道室性早搏和室上速等情况。薛玉梅教授结合她所在医院的数据,与大家分享了妊娠期合并心律失常导管消融的适应症。

 

前进步履不停,持续贡献“她力量”

▼▼▼

此次WEP专场亮相CSA 2023,展示了其成员包括心律失常的性别差异化诊断与治疗、电生理学检查和操作技巧、妊娠期植入起搏器的选择等相关研究成果和临床经验。

 

此次活动的成功举办为广大女性医师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和专业能力的平台。她们以实际行动激励着更多的女性医师积极投身到心血管领域,为学科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预计未来,WEP将继续加强与国内外相关机构和专业人士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提升电生理和起搏学科的水平和影响力,以更好地为提供更精准和个体化的医疗服务做出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