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CAFS2023丨相聚大连,医路芬芳:WEP女医师联盟论坛圆满举行


齐聚山海之间,凝聚巾帼力量,共襄学术盛举。

2023年7月8日,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电生理女医师联盟(WEP)主办的女医师联盟专题论坛成功亮相第二十一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CAFS2023)!回顾过往十余年,WEP先后于诸多极具影响力的心血管会议上设立女医师联盟专题论坛,通过多项学术活动不断提升我国电生理女医师在领域中的影响力。作为医疗卫生战线上的重要力量,女医师们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果敢和精湛医术,推动了学科高质量发展。本次论坛邀请到了起搏电生理领域极具影响力的诸位女医师与业内权威专家学者,结合指南和临床实践为心血管领域的工作者带来全新、多元、立体的视角和理念。

Session 1

▼▼▼

 
 


上半场主持专家

论坛上半场围绕房颤筛查、无导线起搏等话题展开,邀请到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王冬梅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曲海波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田颖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栾颖教授和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共同主持。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首先带来了《智能可穿戴设备在房颤筛检与监测中的应用》,陈柯萍教授谈到,可穿戴设备用于房颤筛检与监测的优点在于灵巧、便携,使用方便;可以长期动态监测;有利于减少患者的心理负担;有利于早期发现无症状房颤;有利于提高患者治疗过程中的依从性;有利于减少房颤相关的不良事件。缺点在于有假阳性/假阴性结果;通常只能记录单导联ECG;测量时易受运动、皮肤破损等干扰;多数使用电池,寿命有限;价格较为高昂;老年人接受程度较差。总而言之,智能可穿戴设备对房颤早期筛查有良好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基于移动监测技术的房颤综合管理策略有可改善远期预后,未来可穿戴心电监测技术仍有进一步研究和优化的空间。

接下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分享了《无导线起搏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经验。无导线起搏器规避了传统起搏器的风险,具有传统起搏器不具备的优势。对于AF需要起搏器植入的患者,选择传统起搏器还是无导线起搏器并非绝对的。AF合并心动过缓的患者,是否选择无导线起搏器,应根据患者具体的AF类型、AF合并心动过缓的类型、合并疾病、年龄以及患者治疗AF与心动过缓的意愿等权衡利弊,使患者获益最大。

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分享了《传导束起搏:适应证选择的陷阱》。她总结道,传导束起搏,陷阱无处不在,但是,办法总比困难多。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比预想的范围广,在于阻滞的层面不同。对于起搏诱导心肌病(PICM)高危患者,首选传导系统起搏(CSP);对于已经发生心衰,CSP适应症更广,非典型LBBB除外。左束支起搏(LBBP)可以更好跨越病变,希氏束起搏(HBP)兼顾室间同步性且疤痕影响小。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何浪教授分享了《慢性房颤合并PICM: CSP的陷阱与技巧》。普通起搏器术后10%~20%可发展为PICM,指南推荐升级为CSP。升級CSP术前需充分评估心功能不全原因、起搏比例、自身QRS波完度、原导线情况,升级术中需考量静脉通路、大心脏鞘管的使用、确定夺获传导束、导线连接及原导线的处理。最后,重在预防,针对预计起搏比例高的患者,优先CSP术式。

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带来了《ICM在房颤患者中的应用》。随着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技术的发展和算法的不断提高,AF的检出率也得到相应的提升。ICM体积小,植入难度和感染风险极低。临床证据表明,ICM对隐源性卒中和房颤消融术前后的患者诊断监测具有意义。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教授分享了《慢性房颤合并瓣膜病: CSP的陷阱与技巧》。陈学颖教授通过一系列的成功和失败的慢性房颤合并瓣膜病植入CSP的病例,深入浅出地为大家总结了在此类患者中行CSP的经验:包括C315 his 鞘塑形、CS鞘外套加强支撑、导丝指引下过三尖瓣、三尖瓣环造影、远端HBP、起搏标测、双电极法、必要时右侧植入、换用其他支撑力强的CSP鞘等实用技巧。

最后上海市胸科医院张星语教授代李若谷教授分享了《心衰伴房颤患者的起搏治疗》。房颤与心衰相互恶化,但多数并不需要心脏起搏;当并存缓慢心律失常、持续性VT/心脏骤停复苏、LVEF≤35%伴或不伴QRS波≥130ms、药物难以控制的快室率及预计或发现起搏/ICD术后心室起搏依赖的心衰患者,应植入不同类型的CIED。张星语教授强调,CIED的起搏模式及起搏部位等应该根据个体化进行选择。

 

Session 2

▼▼▼


下半场主持专家

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晶洁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唐艳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邹德玲教授、大连市第三人民医院李楠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晓红教授、李国草教授、马裴裴教授共同主持。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黄伟剑教授结合慢性房颤合并心衰CSP治疗的现状,思考CSP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黄伟剑教授针对合并房颤和心衰患者的治疗策略,以及该类患者在房室结消融后双室起搏和希氏束起搏之间的比较,与在座专家讨论了左束支起搏的优势,以及在这类特殊患者中应用房室结消融和传导系统起搏的情况。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孙健教授分享了慢性房颤合并心衰导管消融失败后的总结。孙健教授表示,房颤和心衰两个常见心血管疾病有部分共同的患病危险因素,两者病理生理关系密切,可互为因果。房颤和心衰患者是一个异质群体,需要个性化的治疗方法,优化心衰药物治疗是基础,导管消融可以改善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预后。早期节律控制可改善患者预后,需要更加加强上游治疗,控制复发因素和长期管理。

接下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谢双伦教授对慢性房颤合并心衰导管消融最佳适应征选择进行了介绍。谢双伦教授首先回顾了房颤和心衰的相互作用的机制,强调在考虑心衰患者房颤导管消融是否获益时,需综合考虑年龄、病因和心功能情况。在房颤类型方面,如果是早期阵发性房颤,导管消融获益可能较大。另外,如果是简单快速心律失常导致的心衰,房颤消融效果可能比较好,如果MRI提示纤维化患者,消融的效果可能会较差。除此之外,心衰伴房颤有CRT植入指征患者,在手术选择上可能比较困难,需要多方面情况综合考虑。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盛夏教授分享了《慢性房颤合并心衰:房室结消融+CSP的陷阱与技巧》,对房室结消融+CSP的手术细节进行了技术总结。例如,针对消融过程中的心电图改变,消融过程中可以出现快速的加速性逸搏心律,是消融有效的表现,应在出现反应处周边强化消融。消融后表现为缓慢而规则的交界或室性逸搏心律,应观察5-10分钟,并可静脉推注异丙肾上腺素观察心律的规整性来判断有无传导恢复。消融成功后,再次检测His电极阈值;阈值变化不大,可撤鞘;阔值变化较大的,可将电极旋出再次在附近寻找更理想的位点。检测H-V间期,要明确有无His下方的损伤。

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蓝荣芳教授对慢性房颤合并导线拔出的陷阱与技巧进行了总结。她谈到,抗凝治疗增加经静脉导线拔除风险的可能机制包括:胸腔内大血管撕裂、心脏撕裂、临时起搏器穿孔,起搏器囊袋清创出血以及导线拔除静脉入路损伤。在经静脉起搏导线拔除成功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的背景下,抗凝药物的应用不应一刀切。术前个体化的评估风险是围手术期抗凝药安全使用的重要基础。

最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王楠教授代刘金秋教授分享了《快速房性心律失常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消融房室结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无导线起搏器与经静脉起搏器植入相比,起搏器综合征发生率较低;与传统单腔起搏器比较,无导线起搏器效果不劣于传统右室起搏。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无导线起搏联合房室结消融临床获益人群主要为高龄,瘦小,女性,高龄以及特别胖的患者。快速房性心律失常无导线起搏联合房室结消融目前缺乏心脏超声的远期随访、与希浦系统起搏及BiV起搏的远期疗效对比。随着Miara AV的应用,房室结消融联合无导线起搏器适应患者人群将进一步扩大。

十一载的蓬勃发展,WEP女医师联盟与女性电生理医生共成长,不断彰显着新时代女医者的奉献与担当。本次论坛汇聚了心电生理及相关学科的“半边天”,通过生动的病例和丰富的经验分享为大家呈上了一道精彩的学术盛宴,搭建了一个团结协作、共同进步的良好平台。期待未来女医师们行稳致远、追求创新,继续为中国起搏电生理事业的发展贡献巾帼智慧和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