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齐聚东北,共话起搏新进展:女医师联盟无导线高峰论坛东北专场成功举办

 

 

 

 

 

 

 

 

 

 

 

 

 

 

仲夏时节草木葱茏,阳光鼎盛硕果待结。

6月17日,女医师联盟无导线高峰论坛东北专场在沈阳成功举办。会议围绕无导线起搏专家共识进行深入解读,探讨临床病例,为广大起搏电生理医师带来了最新的循证进展和经验分享。

会议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王祖禄教授担任大会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梁延春教授于海波教授担任执行主席。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王冬梅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谢瑞芹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晶洁教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栾颖教授、大庆油田总医院潘震华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刘金秋教授等共同参与主持讨论。陈柯萍教授、于海波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刘金秋教授、辽宁省人民医院曲海波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邹德玲教、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于晓红教授、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刘丽宏教授、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高阳教授带来了精彩讲课及病例分享。

开场致辞

巾帼追梦人竞展芳华

▼▼▼

“东北地区有很多女医师从事起搏电生理事业,她们在手术中有着更多的细心和耐心,女医师的队伍逐年壮大,在女医师联盟带领下,我们举办此次高峰论坛意义重大。”王祖禄教授在致辞中欢迎来自东北三省的女电生理医师共聚沈阳,他表示,女医师联盟自成立以来一直是起搏电生理领域不可或缺的学术组织,在各项学术交流活动中都有女医师们的活跃身影,她们发挥着重要的学术交流与传播作用。本次论坛将围绕我国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概况、植入流程、患者选择等内容展开深入探讨,希望通过交流让大家对无导线起搏器的应用有更深的体会,为患者带来更多受益。

陈柯萍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女医师联盟自2012年成立,至今已经走过了十余年历程,联盟坚持发挥自身优势,持续为学术发展搭建特色交流平台。本次会议能够线下相聚沈阳,面对面交流学术十分难得,希望以本次会议为契机,进一步加深交流,在未来工作中并肩前行,继续发挥女医师的特长与优势,为我国起搏电生理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解读共识

深化无导线起搏器认识

▼▼▼

陈柯萍教授:无导线起搏器临床进展及中国临床应用

陈柯萍教授总结指出,与经静脉传统起搏器相比,无导线起搏器安全有效,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同期行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联合房室结消融是安全有效的。无导线起搏器联合皮下ICD,将取长补短,使更多患者获益。初步研究显示左心室心内膜CRT(WISE-CRT)在CRT适应证患者中的可行性,期待不久将来,通过无导线左束支区域起搏,实现生理性起搏,从而使无导线起搏适用于更多患者。

于海波教授:无导线起搏器标准化植入流程

于海波教授对无导线起搏器标准化植入流程进行了梳理。她强调,手术操作需规范化开展,注重各项操作细节。在股静脉穿刺,室间隔定位,鹅颈弯程度释放及回收,栓绳移除等重要环节要谨慎操作;此外,髂筋膜阻滞麻醉或全麻是无导线起搏手术的有效备选方案。

董颖雪教授:Micra AV功能介绍及同步管理

董颖雪教授带来了无导线起搏器Micra AV功能介绍及同步管理的解读。她总结表示,Micra可以利用3轴(x, y, z)的加速度计提供VVIR起搏。在Micra AV中,这个三轴加速度计还要用来感受心脏的活动以达到AV同步的目的,Micra AV的算法能够感知心脏的机械运动导致的加速度信号,需要筛选合适的适应证患者、需要合理的植入部位。

刘金秋教授:无导线起搏器患者选择及临床决策

刘金秋教授表示,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起搏器各有优缺点,两者可以互补而非替代。她总结指出传统起搏器有以下优点:分单腔和双腔起搏器,可以满足不同起搏适应症患者的需求;除常规右心室起搏外,还可以通过起搏传导系统,实现生理性起搏。无导线起搏器则有以下优点:避免了囊袋及导线相关并发症,因此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对于无上腔静脉径路及反复起搏系统感染的患者,无导线起搏器是最好的选择;不影响患者的肢体活动及美观,明显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信心和体验;但最终应根据患者的状况和意愿综合决策。

曲海波教授:无导线起搏器并发症的预防、处理及术后管理

曲海波教授指出,针对股静脉穿刺相关并发症,可以使用6F动脉鞘预扩张,观察导丝或鞘管侧孔血液颜色的变化及流速判断是否对穿动脉。逐级扩张后送入导管,特殊的病例,如果多次穿刺不顺,可尝试使用超声引导等手段来避免。针对血栓栓塞并发症,所有手术器械,需要用肝素盐水冲洗;股静脉穿刺成功后,需静脉全身肝素化(50μ/kg),术中应用肝素盐水持续灌注传送鞘管及递送系统;如果手术时间超过1小时,可酌情追加肝素剂量,或在激活全血凝固时间(ACT)的指导下调整肝素的应用;术中如果出现反复的阈值不佳,建议把递送系统撤出体外,观察起搏器头端是否有血栓覆盖。

邹德玲教授:无导线起搏器中国专家共识总结和展望

邹德玲教授对无导线起搏器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总结和展望。她指出,现有证据已证明无导线起搏中短期的有效性和较低的并发症,但需积累更多临床证据,以及开展更多与传统起搏器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的随机对照研究。对无导线起搏器的整体获益(生活质量、个人感受等)与其弊端(非生理性起搏)进行评价,可进一步明确无导线起搏器适应证并使患者长期获益。

病例分享

拓宽临床诊疗思路

▼▼▼

于晓红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经验分享

 

于晓红教授介绍,2020年9月至今,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共植入93例无导线起搏器,患者平均年龄74岁,最高年龄93岁,接近70%的患者年龄在70-89岁,其中有多名为合并其他疾病的高危患者。于教授结合病例表示,无导线起搏器为心动过缓且有起搏需求的患者提供了更多选择,尤其对于原传统起搏器感染,无法经静脉入路,永存左上腔,三尖瓣反流等特殊情况,或对美观等有特殊要求的患者,无导线起搏器既能满足起搏治疗的基本需求,也能满足其个体化需求。

刘丽宏教授: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经验分享

刘丽宏教授介绍,鞍钢集团公司总医院共植入了19例Micra无导线起搏器,并对其中四例进行了分享。她总结道,房室传导阻滞、窦性停搏、原电极导线磨损、患者意愿、高龄是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适应证。无导线起搏器为临床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同时也需关注术中术后患者的并发症预防,为每个患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最大程度保障患者安全。

高阳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经验分享

高阳教授介绍,2020年8月至今,北部战区总医院共植入65例无导线起搏器,最小年龄15岁,最大年龄91岁。她表示,高龄患者合并症更多,手术时间缩短可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概率,但要注意高龄患者心肌壁可能较薄,植入过程中更需注意植入位置的选择。其次,小心脏患者间隔部通常难以固定,对术者操作经验要求更高,必要时需在造影前施加一定力量保持固定,快速确认影像和造影后立即释放。最后,无导线患者术后管理至关重要,可考虑回病房预防性加低分子肝素及出院前股静脉超声复查,以避免血栓形成。

本次会议在精彩的分享和讨论后圆满落下帷幕。女医师们齐聚一堂,共同探讨了当前无导线起搏领域最新进展,结合生动病例分享,开启了一场丰富实用的学术讲堂。此次备受期待的会议不仅仅是一次短暂的相聚,更是一个展开更多合作的新起点,十年以来,初心未改,女医师联盟致力于推动起搏电生理领域知识的传播和应用,为广大电生理医生提供最新的信息和研究成果,促进行业的发展和进步。展望未来,新时代的巾帼追梦人出发在路上,“术”写更多精彩。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