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年龄患者接受 CRT 治疗的远期效果如何?
【据《J Cardiac Fail》2015年9 月报道】题:不同年龄组患者心脏再同步治疗——MADIT-CRT 长期随访亚组研究(作者Thomas S 等)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应用于NYHA 心功能分级III 到IV 级的心力衰竭( 心衰) 患者, 可减少由于心衰再次入院和死亡构成的复合终点, 该结果被CAREHE及COMPANION 等大型临床研究所证实。RAFT 及MADIT-CRT 试验结果也显示, 对于轻中度心衰患者,在减少死亡率方面, 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优于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但这样的结论是否适用于所有年龄段的患者? 当前尚未得出结论。晚近, 来自纽约罗彻斯特大学医学院的Thomas 等通过对MADITCRT研究中不同年龄亚组的患者长期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上述问题作出了回答。
该研究选取了MADITCRT试验中随访时间达7 年及以上患者的数据, 共纳入1,820 例患者, 包括1,046例NYHA 心功能 I ~ II 级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及774例NYHA 心功能II 级的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 所有患者均LVEF ≤ 30% 且合并心室传导延迟(QRS 时限≥ 130ms)。单纯ICD 组和CRT-D 组的数据资料以2:3的比例进行随机化分组,并且根据治疗时的年龄分为<60 岁(n =399 例),60 ~ 74岁(n =651 例) 及≥ 75 岁(n =231 例)3 个亚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年龄< 60 岁,60 ~ 74 岁及≥ 75 岁3 个组的死亡率分别为13%,23%和41%(图1);心衰事件的发生率分别为28%,31% 和31%(图2)。
图1 不同年龄组累积死亡累积概率的Kaplan-Meier 曲线
图2 不同年龄组心衰事件累积概率的Kaplan-Meier 曲线
将CRT-D 与单纯ICD 作为两个对比组, 研究者对各年龄段患者的终点事件进行了细致分析。对出现心衰或死亡这一复合终点事件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 与ICD 组相比,CRT-D 组在< 60 岁,60~74 岁及≥ 75 岁3 个亚组的相对危险降低率(RRR)分别为36%、61% 和5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单纯出现心衰事件分析显示, 与ICD 组相比,CRT-D 组在< 60 岁,60~74 岁及≥ 75 岁3 个亚组的RRR 分别为49%、62% 和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但对全因死亡率分析显示, 与ICD 组相比,CRT-D 组在60~74 岁亚组的RRR 为59%,具有统计学差异(P < 0.001);而其他两个年龄组中,CRT-D 和单纯ICD 治疗相比,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所有年龄组的患者, 以发生心衰或死亡这一复合终点或单纯考量发生心衰事件这一终点来看,在长期的随访中CRT -D 对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减低均优于单纯I CD治疗。但以全因死亡率分析,仅6 0~7 4 岁年龄组的患者两种治疗方式存在统计学差异。
作者特别指出, 该研究中年龄< 60 岁患者随访期间心衰事件发生率及全因死亡率较低,而老年患者可能并未接受充分的循证医学药物治疗。此外, 只有整体健康状况较好的老年患者,医生才可能进行器械植入治疗,因而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由于上诉因素的存在,该研究结果中关于全因死亡率减低未在全部年龄患者中体现统计学差异,需要细心解读,并值得进一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