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第五届CIED术后管理研讨会|逐梦新时代·巾帼展风采WEP女医师联盟专场成功举办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装置(CIED)是目前心律失常治疗中重要的治疗手段。随着技术的不断提升,CIED的功能得到了显著提升,并且新的疗法和技术层出不穷,促进了我国CIED的数量的迅速增加。然而,CIED植入数量的增长必然会带来管理方面的挑战,术后管理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至关重要。

在第五届CIED术后管理研讨会上,WEP女医师联盟针对CIED术后随访中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共同探讨最佳的管理方案和治疗策略,力求为患者提供最优质的服务和护理。

 

嘉宾们通过研讨和分享,提出了许多可行的建议和方法,为规范化的CIED术后管理提供了有用的参考。这也为未来的研究和探讨奠定了基础,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掌握CIED的应用和患者护理技术,为患者的康复和治疗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会议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邹建刚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张魏巍教授黄婧娟教授等共同主持。陈柯萍教授,邹建刚教授,范洁教授,黄静娟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林艳教授带来了精彩课题分享。
 


从左往右:陈柯萍教授、范洁教授、邹建刚教授、林艳教授、张魏巍教授、黄婧娟教授

 

陈柯萍教授: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专家共识

首先由陈柯萍教授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术后随访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随着CIED技术的进步、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以及远程监测技术、希浦系统起搏等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的CIED术后随访专家共识已不能满足临床需要。

 

CIED的随访目的主要有4个方面:

1.了解患者情况、评价器械状况、关注疾病变化及相关沟通。

 

2.随访主要分诊室随访(即由专科医师和/或从事CIED的医护技术人员在诊室进行检测的随访方式)和远程监测(遥测获取数据,通过无线技术发送数据至专门服务器和远程监测中心)两种。共识对随访频率、随访内容都进行了详细建议。

 

3.在随访频率的确定上,需要综合患者因素、CIED因素和疾病因素综合考虑,制定合理的随访频率。内容上,应当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起搏心电图采集、X线胸片和程控检查。

 

4.对已植入CIED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是器械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通过随访可了解器械治疗的效果,及时发现和处理手术及器械本身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其故障,了解植入器械是否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从而使患者得到最大获益。应该由经过专门培训的专业人员从事此项工作,以保证安全有效地对患者进行随访服务。

 

邹建刚教授:左束支起搏在心衰再同步化治疗中应用最新研究

接着邹建刚教授对左束支起搏在心衰再同步化治疗中应用最新研究进行了梳理。2019年发表的His-Sync研究是一个比较His-CRT和BiV-CRT的随机对照试验。41名患者被随机到His-CRT组和BiV-CRT组。在His-CRT组中,QRS波宽度明显缩短(172 to 144 ms),但是在BiV-CRT组中未观察到此现象(165 to 152 ms),对于左室射血分数的提高,His-CRT组并不优于BiV-CRT组。另一个研究是2021年发表的His-Alternative研究,也是比较His-CRT和BiV-CRT在心衰患者中的作用的随机对照研究,共纳入50名患者。研究结果显示,His-CRT组患者比BiV-CRT组有着微小的心功能改善。

 

总的来说,生理性起搏特别是LBBP在心衰治疗中大有可为。但是,他也提到,目前还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如何预测通过希式束起搏或左束支达到LBBB的纠正?如果HBP或LBBP不能成功纠正LBBB,应当选择何种再同步化治疗方式(BiVP-CRT或HOT-CRT或LOT-CRT)?对于室内传导阻滞(IVCD)的患者,选择何种同步化方式(BiVP-CRT或HOT-CRT还是LOT-CRT)?

 

范洁教授:CRT术后随访流程及AV优化

接下来,范洁教授分享了CRT术后随访流程及AV优化的话题。她从CRT 应用现状、CRT植入的流程控制、房室同步概念,CRT植入后的优化策略等方面对CRT术后随访流程进行了梳理。随访包括起搏系统检查:CRT运作情况、患者疾病管理(结合病史、症状等综合评估心功能变化)、心功能变化和心律失常情况。目的:最大化提高和实现CRT疗法的反应,确认起搏系统工作正常,最大化双室起搏比例,提供医生临床综合治疗的信息,优化患者的治疗。CRT随访关键点应当遵从iPBL-STOP策略。

 

她总结道,CRT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减少住院率、降低死亡率。超声指导下进行AV间期及VV间期的优化是解决CRT无反应的方法之一。希浦系统起搏参与的HOT/LOT CRT也应重视AV间期的调整,以期达到左右室最优的电同步及机械同步。动态AV间期的优化可取得更好的CRT疗效。

 

林艳教授:提高CRT反应率的组合解决方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林艳教授对提高CRT反应率的组合解决方案进行了总结。她谈到,常见的CRT术后无反应的原因包括术前患者选择不恰当;术中左室导线位置不理想、心肌大面积瘢痕;术后不恰当AV和VV间期、左室导线脱位或失夺获、双室起搏比例低、患者未遵医嘱服药等原因。

 

她阐述了针对术前、术中和术后的相关应对措施。选择左室机械最延迟位点起搏,可降低住院及死亡率,提高心室重构率;左右心室电极解剖间距越大,CRT疗效越佳;左室电极位点,应选激动最迟部位,避免心尖部,趋向基底部;避开心肌瘢痕区;选择左室四极导线,左室四极导线可提供更多的起搏位点选择,有更多的向量配置选择,可避免心尖部起搏、PNS和高阈值。CRT反应性与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诸多因素相关。术前评估并选择合适患者;术中选择合适电极位置,避开心肌疤痕区;术后程控优化、规范管理,井及时纠正可控原因是提高CRT反应性的综合措施。

 

黄婧娟教授:希浦系统起搏的并发症及处理

最后,上海市胸科医院黄婧娟教授对希浦系统起搏的并发症和预防进行了经验分享。对于束支损伤的预防,应当熟悉右束支所在区域的解剖特点,操作鞘管和导线时要轻柔,避免大幅度扭转鞘管,顺时针旋转鞘管跨瓣,再回拉,始终保持导线头端在鞘内,避免在有右束支电位的位置拧入电极(腔内电位V波<35ms)。

 

LBBB患者先植入心房导线至心室作临时起搏备用或放置临时起搏器。对于间隔穿孔的预防,应当关注高危因素,术前心超看间隔厚度和质地,拧前影像定位,注意比较导线位置和起搏形态,出现左室面室早搏时要注意,监测起搏图形和阻抗(阻抗>500Ω),接近左室面时密切监测心肌损伤电流。

 

她对要点进行了总结:操作轻柔,避免大幅度扭转鞘管,保持导线头端在鞘内操作,避免在右束支电位处拧入,LBBB患者备用心室起搏,注意监测起搏图形和阻抗,心肌损伤电流的监测,避免在前间隔而损伤冠脉分支,调整合适的导线张力,加强术后随访监测。

 

殷殷寄语

踔厉奋发新征程

▼▼▼

主题演讲之后,陈柯萍教授为本次论坛做了总结讲话。她提到,各位与会专家就CRT植入后的优化策略以及如何提高CRT反应率等话题提供了精彩的阐述和分享,为大家提供了诸多启发和思考。然而,要想让新技术更好地应用于临床实践,并最大化让患者受益,专家们需要将关注点放在患者的全面治疗上,而不是仅仅关注起搏电生理的治疗。作为专家和医护人员,需要时刻以患者为出发点,持续完善临床实践,不断创新临床治疗,提高方案的可用性和可实施性,为广大患者带来实实在在的治疗效果和健康福祉,为构建全民健康、和谐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随着CIED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升级,术后管理的研究和探讨变得非常紧迫和重要。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这项技术,以确保针对患者的需求和挑战作出适当的调整和应对。

 

在这种情况下,WEP女医师联盟论坛的举办无疑将对CIED术后管理水平的提升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来自各个地区的女医师们齐聚一堂,分享她们的经验和思路,促进心律失常领域内的知识和资源的交流和分享。

 

相信通过这次WEP女医师联盟论坛的举办,将能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项先进的技术,从而最大程度地发掘其潜力,让更多的患者受益于其应用。同时,也将为心律失常领域内的专业人士提供更为全面和精准的学习和培训。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