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六月刊 中文版)

<<  2023年6月第一期  >>
 

 

陈鹏生 教授

您好,我是《心律学》主编陈鹏生。感谢您收听本期播客。本期翻译工作由Indiana University的黄达阳博士完成。

 

 

1
 
 
 
 
 

6月刊的第一篇文章标题为“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星状神经节药物阻滞、神经记录和刺激的初步经验”。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SGB的结果以及对心律失常患者进行SG刺激和记录的可行性。第一组包括25名接受SGB治疗的心律失常患者。19名患者(76.0%)在术后72小时内没有心律失常。然而,15名患者(60.0%)在平均5.47天的时间内出现心律失常复发。第二组包括11名患者。SG刺激导致收缩压一致性增加。他们在11名患者中的4名中记录到与心律失常有明显时间关联的信号。作者得出结论,SGB提供了短期的心律失常控制,但在没有明确心律失常治疗方案的情况下没有益处。SG记录和刺激是可行的,并可能有助于诱发心律失常并了解心律失常的神经机制。

 
 

 

2
 
 
 

第二篇文章是“比较结合基质的标测技术以确定室性心动过速消融的关键部位”。在27名患者中创建了电生理基质图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共识别出33个VT关键部位。等时晚激动标测减速区覆盖面积中位数为9cm2,而异常全向传导速度可以在10cm2区域内观察到。在局部点密度>50点/cm2的区域,传导速度可识别100%的关键部位。作者得出结论,等时线晚期激动标测、分化和传导速度标测各自识别出不同的关键部位,并提供比单纯电压标测更小的目标区域。新颖标测模式的灵敏度随着局部点密度的增加而提高。

 
 

 

3
 
 
 
 
 

下一篇论文是“无结构性心脏病患者束支折返性室性心动过速的进展性结果”。本研究纳入了11例连续的无明显结构性心脏病的BBRT患者。随访72个月后,与消融后相比,PR间期和QRS时限均显著增加。同时观察到右、左心腔扩张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降低。其中8例患者出现了临床恶化或事件。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在10例患者(不包括猝死患者)中,有6例患者具有≥1个可能致病的候选基因变异。作者得出结论,消融后,年轻的无结构性心脏病的BBRT患者的His-Purkinje系统传导进一步恶化。基因易感性可能首先影响His-Purkinje系统。

 
 

 

4
 
 
 
 
 

接下来是“伊伐布雷定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心率控制的临床转化试验”。作者进行了体外实验、计算机模拟和一项多中心、随机、开放标签的Ⅲ期临床试验,比较伊伐布雷定和地高辛治疗未经控制的持续性心房颤动。结果显示,伊伐布雷抑制了IfIKr,减缓了模拟人类房室结动作电位的发放频率。35名患者随机分配到伊伐布雷组,33名分配到地高辛组。白天平均心率在伊伐布雷组下降了11.6bpm(-11.5%) ,而在地高辛组下降了19.6bpm(-20.6%) (P<0.001)。主要安全终点在伊伐布雷组中发生在3名患者(8.6%),在地高辛组中发生在8名患者(24.2%) (P=0.10)。作者得出结论:伊伐布雷可以在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中产生适度的心率降低效果。与地高辛相比,伊伐布雷的效果较差,但耐受性更好,且有类似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

 
 

 

5
 
 
 
 
 

下一篇是“住院与门诊心房颤动导管消融后的早期死亡率比较”。该研究使用了Medicare费用服务数据库,分析了2016年至2019年间接受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治疗的122,289名患者。总体而言,82%的患者选择门诊心房颤动消融。导管消融后30天的死亡率为0.6%,其中住院患者占71.5%(P<0.001)。门诊和住院导管消融的早期死亡率分别为0.2%和2.4%。早期死亡患者的合并症发生率明显高于其他患者。整体导管消融量高的医院早期死亡率降低了31%。研究作者得出结论,相比门诊导管消融,住院心房颤动导管消融与更高的早期死亡率相关。合并症增加了早期死亡风险。较高的整体导管消融例数与早期死亡率降低相关。

 
 

  

6
 
 
 
 
 

接下来是“室性早搏引发室颤的患者窦性心律心电图的异常、起源部位和消融预后”。作者将一个没有明显结构性心脏病但有室早(VPD)引发室颤的患者队列(组1,n=42)与一个没有结构性心脏病但有症状性单源性室早的参考队列(组2,n=61)进行比较。作者发现,在VPD引发VF的患者中,aVF导联QRS振幅缩小(<0.55 mV)、连续≥2个导联出现碎裂QRS和/或早期复极化波是常见的心电图异常。VPD引发VF通常起源于远端浦肯野纤维系统和乳头肌,并可通过导管消融成功消除。

 

7
 
 
 
 
 

下一篇文章是“对通过导线拔除治疗活动性感染的起搏器依赖患者进行无导线起搏:中期随访结果”。该研究涉及86名需要持续起搏的患者在导线拔除期间进行的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没有与手术相关的并发症。65名患者(76%)存在菌血症,其中80%完成了抗菌治疗。在中位随访163天的过程中,没有复发感染的情况发生。在研究期间的25例死亡患者中,22例(88%)与初始感染无关。作者得出结论:在活动性感染的情况下,无导线起搏器是对起搏依赖的患者进行CIED拔除的安全而有效的替代方法。

 
 

 

8
 
 
 
 
 

接下来介绍的是“心力衰竭患者的传导系统起搏心脏再同步治疗结果:多中心经验研究”。这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了238名符合心脏再同步治疗适应证并接受传导系统起搏治疗的患者。其中,69名(29%)采用希氏束起搏,50名(21%)采用左束支区起搏,119名(50%)采用双室起搏(BiVP)。平均随访时间约为300天。在传导系统起搏组中,心脏再同步治疗应答者的比例高于BiVP组。作者得出结论,在心衰患者中,传导系统起搏能够比双室起搏更有效地改善左心室射血分数。

 
 

 

9
 
 
 
 

下一篇文章是“心脏再同步治疗患者冠状窦导线不完全拔除的临床预测因素”。该研究分析了克利夫兰诊所前瞻性经静脉导管拔除冠状窦导线登记中的患者,共包括226例患者拔除了231个冠状窦导线。216例患者(95.6%)的220根导线(95.2%)实现了完全拔除。5例患者(2.2%)发生了重大并发症。作者得出结论,对植入时间较长的冠状窦导线进行完全、安全拔除的概率是95%。然而,冠状窦导线的植入时间和拔除顺序是未能完全拔除的独立预测因素。因此,在拔除冠状窦导线之前,医生应首先处理其他心腔的导线,并使用能量鞘。

 
 

 

10
 
 
 
 
 

接下来是“早复极综合征患者室颤可能与迷走神经反应有关”。作者招募了50名安装了ICD的ERS患者,其中20名患者出现了VF复发(复发VF组)。研究发现,复发VF组和非复发VF组之间的心率变异性没有显著差异。但ERS患者的压力反射敏感性在复发VF组中显著高于非复发VF组,而在Brugada综合征患者中没有这种情况。这些发现表明,在ERS患者中,过度的迷走神经反应可能与VF发生的风险有关。

 
 

 

11
 
 
 
 
 

下一篇论文是“评价左心室射血分数的成像方式及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对心力衰竭患者死亡率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是检验在2DE或MUGA测量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基础上,心力衰竭(HF)和LVEF≤35%患者中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对死亡率的影响是否有所不同。在1386例研究患者中,随机接受ICD或安慰剂治疗的患者中,全因死亡率分别为23.1%(160/692例)和29.7%(206/694例)。没有证据表明,在HF和LVEF≤35%的患者中,ICD对死亡率的影响因测量LVEF的无创成像方法而异。

 
 

 

12
 
 
 
 
 

接下来是“未成年人冠状窦旁路的导管消融”。共有24名年龄在2.7-17.3岁之间的儿童接受了冠状静脉系统内的标测和旁路消融。在22名研究对象中,20名(90.9%)成功进行了手术,在48名对照组中,46名(95.8%)成功进行了手术。射频消融后发现2名研究对象(9%)和1名对照组(2%)患者存在冠状动脉损伤。在冠状静脉系统患者中,在8.5年的中位随访期间,5名患者(23%)出现了复发的室上速,并且其中4名患者接受了再消融,总成功率为94.4%。作者得出的结论是,未成年人冠状窦旁路的消融成功率与心内膜旁路消融相当。在进行冠状静脉系统内的冠状窦旁路消融时,应考虑到冠状动脉损伤的风险。

 
 

 

13
 
 
 
 
 

下一个是“基于实验室台架测试的无腔起搏导线在拔除过程中的强度机械学研究”。本文比较了多种用于拔除Medtronic SelectSecure Model 3830导线的技术,在单纯牵引和带有模拟瘢痕的条件下进行了牵拉强度的评估。作者发现,在拔除SelectSecure导线时,保留连接器以维持电缆的连接可以通过保留牵拉强度获益。限制牵引力小于10磅,避免使用不良的导线拔除方法对于成功的拔除至关重要。在需要时,股动脉圈套不会改变牵拉强度,并提供了一种在远端电缆断裂情况下重新获得导线牵引的方法。

 
 

 

14
 
 
 
 
 

最后一篇原创论文是“可注射避孕药Depo-Provera在患有2型长QT综合征的患者特异性重组心脏细胞中产生不规则的跳动模式”。研究人员从一名携带p.G1006Afs∗49-KCNH2基因突变的40岁女性获得了诱导多能干细胞心肌细胞系(iPSC-CM)。Depo处理显著缩短了变异iPSC-CM的动作电位90%复极化时间(APD90)。联合使用Depo-Provera和异丙肾上腺素(ISO)处理,增加了变异iPSC-CM中不规则跳动的的百分比。作者得出结论,该细胞研究为Depo-Provera相关的复发性心室颤动提供了潜在的发病机制。这些体外实验数据应该促进对使用Depo的LQT2女性进行潜在心律失常风险的大规模临床评估。

 
 
 

下一篇论文是一篇名为“心脏可植入电子设备和持续性左心室辅助装置之间的设备相互作用”的当代综述。作者描述了LVAD的EMI如何影响CIED的功能,并提供了可能的管理选项,包括针对不同CIED制造商的信息。下一篇是题为“左心室辅助装置患者的室性心动过速的导管和手术消融” 的实操文章。作者为这一术式提供了操作指导。最后是一篇名为 “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电击失败”的研究快报。作者发现在HCM患者中,单次电击失败是比较常见的,但是真正的电击失败,即导致患者持续室性心律失常似乎很少见。增加的最大LV宽度是这些事件的唯一预测因子。这些发现支持在大多数HCM情况下使用单线圈电极,并避免常规DFT测试。然而,在LV壁过度增厚(≥25mm)的患者中,可以考虑进行DFT测试。

 

 

 
 

希望你喜欢本期播客,我是《心律学》杂志主编陈鹏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