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CCC2023|律动妙手,悦享仁心:电生理女医师联盟专场成功举办!

首夏犹清和,芬芳香满园。
迎着成都初夏的和煦微风,2023年5月12日,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电生理女医师联盟专场亮相四川省医学会第十六次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成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CCC2023),在“她们”的讲述中,参会专家们秉承 “创新、沟通、普及”的会议宗旨,围绕晕厥诊疗、猝死处理、生理性起搏和无导线起搏等热点话题,带来内容丰富且不乏实用经验的学术讲课,为本届大会增添了一抹“靓丽”色彩。

开幕致辞

WEP成绩可喜可贺 未来可盼可期

▼▼▼

会议伊始,在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蔡琳教授的主持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张澍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黄德嘉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为专场成功举办送来致辞。

张澍教授对电生理女医师联盟的成立历程进行了回顾,感谢女医师联盟为行业学术交流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黄德嘉教授强调了女医师细腻、体贴的诊疗风格在心律失常诊疗领域有着别样风采,为临床诊疗和学术交流提供了重要补充。

陈柯萍教授则补充谈到,近些年,社会上越来越多的女性闪耀在各行各业的舞台上,而电生理女医师联盟也同样在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心律失常诊疗学术发展搭建特色交流平台。

作为该环节主持人,蔡琳教授表示希望本次论坛的成功举办能为CCC2023的圆满召开贡献一份学术之力,为四川地区心律失常诊疗事业发展带来新动能。

学术讲座

三大专场层层递进,解剖心律失常新变化

▼▼▼

论坛共分为三个专场,第一场会议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田芸教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胡咏梅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李锦教授,郫都区人民医院余朝萍教授共同主持,并就晕厥相关话题与讲课嘉宾展开细致讨论。

陈柯萍:晕厥诊断及处理策略

陈柯萍教授首先对晕厥诊断及处理策略进行分析,她指出,晕厥发生率不低、诊断率不高、危害不小,经过长时间的探索积累,现阶段可通过细化晕厥评估流程有助于提高晕厥诊断率,有针对性选择晕厥检查项目;同时,在日常随访过程中,还要强调长程心电监测在晕厥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重视健康教育在内的全面细致晕厥治疗建议。

薛小临:Brugada综合征与晕厥

接下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小临教授带来Brugada综合征与晕厥的诊疗经验分享。她谈到,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是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应当细致评估危险分层,提供规范的个体化治疗。ICD在SCD治疗中占主要地位,而药物治疗则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晕厥、VT及电风暴的发生。

刘兵: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与晕厥

西安国际医学中心医院刘兵教授对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与晕厥的诊疗进行了讲解。她结合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诊疗指南和临床病例,围绕最新临床研究,对其诊疗、危险分层和预后评价都进行了详细的剖析。

俞杉: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与晕厥

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围绕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与晕厥进行了讲解。她从患者角度和医生角度对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的长期管理进行了讲解,指出患者的管理应当从生活方式的改变:避免或限制竞技性运动和剧烈活动,避免精神紧张。其次,正确认识疾病:患者自身及接触人员能正确认识疾病,学习心肺复苏术。另外应强调按时服药、密切随访,根据患者体重和发病情况调整用药剂量等做起。

徐原宁:肥厚性心肌病与晕厥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徐原宁教授分享了肥厚性心肌病与晕厥的相关知识。肥厚型心肌病晕厥的可能原因包括:低血容量、缓慢心律失常、快速心律失常、左室流出道梗阻、异常的血管神经反射、体位性低血压等。应该依据病人的晕厥特点,仔细分析和排除。对不明原因晕厥的患者,应该重点评估ICD适应证,排除ICD适应证后可考虑循环心电记录仪协助明确诊断。

第二场会议由陈柯萍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刘明江教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胡咏梅教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李锦教授,郫都区人民医院余朝萍教授共同主持,围绕生理性起搏热点话题展开。

舒茂琴:CRT适应症的选择

陆军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舒茂琴教授对CRT适应征的选择进行了梳理。她结合指南和临床实践,对CRT的每一种适应征的具体应用进行了讲解。首先是对于窦律伴HFrEF患者LBBB+QRS波≥130ms或 150ms或non-LBBB+QRS波≥150ms。其次对于房颤伴心衰症状LVEF ≤40-50%建议双心室起搏。最后是起搏器或ICD升级或伴LVEF ≤40-50%的患者。

宿燕岗:左室电极导线及植入部位选择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带来了左室电极导线及植入部位选择的经验分享。左室导线最好根据术中造影情况决定。四极和双极导线各有利弊,尽力四极导线,但井非适合所有患者的静脉解剖。术中备好不同型号的导线及相应接口的脉冲发生器。此外,左室导线最佳部位的选择因人而异。

李若谷: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上海市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分享了左束支区域起搏在心力衰竭合并左束支阻滞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在心衰合并LBB8患者中,由于心脏扩大、转位、心肌纤维化等原因,并受辅助工具的限制,并非所有患者均可成功实施LBBP。部分患者实际实施的是LVSP,或者可能随访过程中3830电极微移位而由LBBP变为LVSP。

刘明江:心脏性猝死预防器械新进展

刘明江教授对心脏性猝死预防器械新进展进行了总结。他结合临床应用,对传统经静脉置入的ICD,全皮下植入ICD、可穿戴式除颤仪,以及可3T MRI扫描的ICD等的特性和适用范围进行了讲解,让大家对ICD的选择的理解更加深入。

蒋凌云:希浦系统起搏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蒋凌云教授对希浦系统起搏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讲解。她强调,CSP对于CS电极植入失败或者CRT无反应的患者也许是个好的选择,此外,CSP在缩短QRS宽度和提升LVEF都明显优于BVP,未来可能作为一线疗法。

最后一场会议由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郫都区人民医院余朝萍教授共同主持,共同探讨了无导线起搏、ICD治疗等话题。

范洁:从起搏心电图来认识Micra AV的功能

范洁教授讲述了如何从起搏心电图来认识Micra AV的功能。Micra AV利用3轴加速度计感知心房收缩并目提供VDD房室同步起搏模式,房室同步性可达80%以上。关于AV同步性优化,A3 Threshold & A3 Window End & A4 Threshold是最常见的优化参数。AV 传导模式转换、Rate Smoothing(频率平滑))等功能运作时,心电图可能会出现不一样的表现。

陶剑虹:ICD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

四川省人民医院陶剑虹教授对ICD临床应用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本共识是在2014年《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基础上,结合最新的临床研究及国际上新制定的ICD指南进行修订,从SCD的流行病学,ICD的临床研究,ICD适应证,ICD类型的选择,ICD的程控随访及常见故障处理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阐述。希望通过本共识,可有效提升对ICD预防SCD的认识,推动ICD作为预防SCD这一重要手段在国内的进一步合理的推广使用,真正降低我国SCD的发生率,使SCD高危患者获益。

童琳:无导线起搏的患者选择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童琳教授对ICM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应用进行了梳理。ICM适应证包括对高危反复发作的不明原因晕厥,预计在仪器电池寿命期限内症状再发的患者。经过全面检查不能明确晕厥原因或是否讲行特殊治疗的高危患者。反复发作,造成创伤而怀疑为反射性晕顾的患者,在安装起搏器前评价心动过缓与临床症状直接的关系。对4周以内的症状期患者可考虑应用体外循环记录仪。

交流步履不停,持续为心血管事业贡献“她力量”

▼▼▼

 

本次四川省医学会第十六次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会议暨第十四届成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上,电生理女医师联盟联合国内众多心律失常诊疗专家相聚蓉城,在此共话新技术,分享新经验,在成都乃至四川省心律失常诊疗学术交流中发出了有效的“她之声”。未来,电生理女医师联盟(WEP)将继续秉承着专业、创新和合作的理念,致力于推动心电生理学知识的传播和应用,继续举办更多的学术会议、研讨会和培训课程,为医务人员提供更多更新的临床技术和专业知识,为推动我国电生理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