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CSPE2022|重视疾病诊疗发展,凝心聚智促水平提升:WEP女医师论坛晕厥专场成功举办

晕厥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发生率随着年龄增加而上升,终生累积发病率为30%~40%,晕厥首诊误诊率达64.4%,其发生突然,病因多样,反复发作,成为严重困扰医生和患者的临床问题,如何进一步探究晕厥疾病管理和诊疗路径,探索各种检测方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任重道远。

3月25日,WEP女医师论坛亮相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四次全国学术双年会(CSPE2022)。论坛聚焦晕厥主题,围绕临床诊断流程、诊疗策略等内容展开讨论,全面呈现了晕厥诊疗相关的新技术、新进展。

多角度解读晕厥诊疗进展

▼▼▼

本次论坛分为两场,第一场由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轶洲教授、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胡作英教授共同主持。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天津市胸科医院许静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分别带来主题讲课分享。

陈柯萍教授:晕厥的诊断流程及危险分层

陈柯萍教授带来了晕厥的诊断流程及危险分层的经验分享。她表示,晕厥发生率不低、诊断率不高、危害不小;细化晕厥评估流程有助于提高晕厥诊断率,通过危险分层识别高危患者,实现晕厥患者分层管理;应有针对性地选择晕厥检查项目,强调了长程心电监测在晕厥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以及需要重视健康教育在内的全面细致晕厥治疗建议。

范洁教授:倾斜试验在晕厥中的作用

范洁教授介绍了倾斜试验在晕厥中的作用,分享了相关经验。她指出,晕厥潜在风险高,其诊断面临挑战。直立倾斜试验是评价自主神经功能的一种常用方法,在晕厥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有着一定的意义。根据倾斜试验阳性分类结果,选择相应治疗措施,防止或减少晕厥的发生。

李若谷教授:ICM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作用

李若谷教授分享了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仪 (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 ICM) 在不明原因晕厥中的作用。有报道显示晕厥首诊误诊率达64.4%,其中最易被误诊的为心源性晕厥,心源性晕厥发生率存在被低估的可能。误诊原因多为诊断不到位,病史及查体粗疏,发作后的心电图检查缺少。而ICM是一种植入式、可由患者或自动激活的监测系统,用于记录皮下ECG,能够及时、准确、完整记录到症状发作时的心电情况,为明确晕厥原因提供了有力证据,对患者后续的生活质量起到了保障作用。李若谷教授通过3例病例,对ICM的实际应用场景进行了讲解,最后总结道,ICM是不明原因晕厥筛查的有效手段,植入ICM后要展开定期随访,及时发现心电事件并采取有效治疗。

许静教授:起搏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

许静教授介绍了起搏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内容。晕厥可大致分为神经介导的反射性晕厥、体位性晕厥、心律失常性晕厥、器质性心肺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晕厥。因神经反射性引起的严重、短暂低血压和心动过缓,进而导致的晕厥称为神经介导性晕厥。她对不同原因引起的晕厥的治疗原则进行了详细讲解,并对不同型号起搏器的适用范围进行了介绍,让大家获益匪浅。

薛玉梅教授:射频消融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探索治疗

薛玉梅教授解读了射频消融在血管迷走性晕厥中的作用。她总结道,对于血管迷走性晕厥、功能性房室传导阻滞和窦房结功能障碍患者,心脏神经消融术是一种可行且有价值的治疗方法。但是,对于患者选择、迷走神经节的识别、最佳消融策略以及患者选择方面仍需进一步探索。由于起搏器植入在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方面效果显著,心脏神经消融的非劣效性以及可能的安全性优势仍有待大型临床随机对照研究加以验证。

剖析晕厥与不同疾病相关发展

▼▼▼

论坛第二场围绕晕厥与恶性心律失常、心肌病等疾病相关发展,由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蔡琳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汪芳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唐艳红教授、北京友谊医院彭晖教授共同主持。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兵教授、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洪葵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小临教授、浙江省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何浪教授进行讲课。

董颖雪教授:晕厥与肥厚性心肌病

董颖雪教授介绍了肥厚性心肌病与晕厥的相关诊疗进展。她指出,不明原因晕厥、心律失常相关、流出道梗阻、反射性晕厥或者直立性低血压都可导致肥厚性心肌病患者晕厥;所有指南共同认可的猝死发作的危险因素为不明原因晕厥;由于晕厥的形成可能是多重因素造成,因此在治疗决策选择时,应与患者充分沟通。

刘兵教授:晕厥与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

刘兵教授对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在晕厥诊疗中的相关知识进行介绍。ARVC患者运动中发生不同比例SCD和室性心律失常,应限制剧烈运动,以减少室性心律失常风险和疾病进展。有基因突变,但无ARVC表现的人群,尚无限制运动的前瞻队列评估,但应避免竞技,或剧烈运动。对于猝死预防,β受体阻滞剂是否预防自发室性心律失常尚不清楚,有限的资料建议阿替洛尔有益。

洪葵教授:晕厥与长QT综合征

洪葵教授分享了遗传相关心律失常的内容。遗传相关性晕厥是由遗传性心脏疾病,导致心肌机械和(或)心电功能障碍,常导致晕厥,且是猝死重要病因之一。心律失常通常是间歇性发生,时间长短不一,常规手段有些很难扑捉到,易导致晕厥诊断原因不明。基因检测阳性结果能够从遗传学上确认临床诊断,并针对遗传相关性晕厥症状提供疾病基因特异性的风险分层和定制治疗,还能够在适当的家族成员和亲属中进行变异特异性级联基因检测,具有重大意义。

薛小临教授:晕厥与Brugada综合征

薛小临教授介绍了晕厥与Brugada综合征的诊疗经验。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是全球关注的重大课题,Brugada综合征有引起心源性猝死的可能,Brugada综合征所引起的晕厥须通过ICM评估原因,仔细评估危险分层,提供规范的个体化治疗。ICD在SCD治疗中占主要地位。药物治疗有助于减少心律失常性晕厥,VT及电风暴发生。

何浪教授:晕厥与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

何浪教授分享了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CPVT)的相关诊疗进展。CPVT属于遗传性心律失常,为晕厥的病因之一,临床表现为运动或情绪激动时诱发双向或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导致晕厥或心脏性猝死。临床诊断需要综合年龄、家族史、症状体征、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运动负荷试验、基因检测等综合因素判断。CPVT治疗的一线用药为B受体阻滞剂,氟卡尼可作为辅助用药,高危人群可选择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左心交感神经结切除(LCSD)及导管射频消融(RFCA)等治疗手段。

本次论坛在全体专家的热烈讨论中逐渐进入尾声。10位教授分别从不同角度出发,围绕晕厥的常见类型、诊断方法和治疗策略等方面带来了精彩的分享,介绍讨论了ICM等新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前景,表示相信ICM的出现,对于晕厥的诊断、房颤的监测和治疗的随访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繁花似锦迎春至,羊城春天好风光。十余年来,WEP初心未改,于诸多极具影响力的心血管会议上设立女医师专题论坛,通过多项学术活动不断提升我国电生理女医师在领域中的影响力,未来,WEP也将继续开展不同类型的学术活动,持续为推动我国起搏电生理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