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三月刊 中文版)
陈鹏生 教授
大家好,我是《心律》杂志的主编陈鹏生。
2023年3月份的第一篇Research letter题为“脉冲场消融(PFA)对阵发性房颤自主神经系统的影响:一项探索性研究”的研究快报。在18例患者中,100%的肺静脉实现了急性电隔离。血清神经损伤生物标志物在消融前、消融后即刻和消融后24小时均无显著变化。消融前和消融后30天的心率变异性无显著差异。消融后扩散加权成像未见急性脑部微栓子事件。此外,未见其他手术相关并发症。8个月无心律失常的生存曲线估计为83%±9%。作者得出结论,在阵发性房颤肺静脉隔离期间,PFA不会引起神经损伤。
下一篇论文是“食管非热不可逆电穿孔的超微生物学研究”。2000V/cm乘以90个脉冲输出的参数组合直接应用于60只新西兰兔的食管。该过程在电穿孔后不久诱发了绝大多数食管细胞的凋亡。由于保存了组织结构框架,食管细胞可在4周内自我复制再生。完全的解剖修复最终可以通过结构重塑实现,在消融节段未观察到管腔狭窄、溃疡或瘘。作者得出结论,在食管模型中使用平板电极传递单相、双极非热不可逆电穿孔脉冲,4周后食管未出现不可逆的超显微病理变化。
下一篇是“心电图中V1导联P波终末电势,它的组成部分,以及与卒中和心房颤动或扑动的关系”。心电图标记物P波终末电势 (PTFV1)≥4mV·ms为异常。PTFV1异常患者根据持续时间和振幅进行分组。在267,636例患者中,共有5803例房颤,18176例卒中/TIA(随访6.5年)。共44,549例(16.7%)受试者PTFV1异常,并与房颤和卒中/TIA风险增加相关。作者得出结论,PTFV1异常与房颤和卒中/TIA风险增加有关。PTFV1持续时间的增加与AF和卒中/TIA的发展呈剂量-反应关系。
接下来是“青年精神障碍患者发生房颤的风险增加:一项全国范围内基于人群的研究”。作者通过韩国国民健康保险数据库,确定了2009年至2012年期间年龄在20-39岁之间、没有房颤病史、并诊断出患有精神障碍的人群。共纳入6,576,582名受试者。在总人口中,10%患有精神障碍。在随访期间,发生了8932例房颤事件。精神障碍患者的房颤发生率高于非精神障碍患者。作者得出结论,被诊断为精神障碍的年轻人发生房颤的风险更高。
接下来的一篇题为“心内膜入路失败后难治性局灶性房性心动过速(AT)的心外膜消融”。在186名连续接受198例局灶性AT消融的患者中,由于心内膜消融失败,10例患者尝试了心外膜标测和经皮剑突下入路消融。所有快速AT均在心外膜最早激动部位通过消融成功消除。作者得出结论,对于心内膜消融抵抗的快速AT,心外膜标测和消融可以被认为是一种有效和安全的选择。
下一个是“心室间激动延迟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临床结局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植入四极左室(LV)电极CRT患者的室间延迟与临床结局之间的关系。共有581例患者有完整的RV-LV延迟数据。长时间RV-LV延迟的预测因素包括女性、左束支阻滞和QRS持续时间>150ms。在18个月的随访中,长激动延迟组无主要结局的生存率为87%,而短激活延迟组为77%。作者得出结论,在使用四极左室起搏导线的CRT患者中,较长的基线室间激动延迟与全因死亡率和心力衰竭住院的复合终点显著相关。
接下来是“在大容量转诊中心经静脉导线拔除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的结果:来自大型国际注册中心的真实数据”。在纳入的1179例患者中,15.6%之前接受过经静脉导线拔除。在33个月的中位随访期间,起搏器相关的主要并发症和全因死亡率在导线拔出后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组和直接植入组之间没有差异。在植入时和随访期间,经静脉导线拔除组起搏阈值更高,起搏阈值非常高的患者比直接植入组更多。作者得出结论,经静脉导线拔除后,无导线搏器显示出令人满意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与经静脉拔除右室导线部位不同的位置植入无导线起搏器,可获得更好的电参数。
下一篇论文是“诊室和自测心电图数据质量和监测完成率的比较”。自COVID-19大流行开始以来,直接面向患者的自测ECG数量大幅增加。在29,093张ECG处方中,COVID-19自测组的回复率低于诊室组。COVID-19自测组比诊室组显示出较低的平均可分析时间百分比。作者得出结论,与诊室ECG相比,自测ECG回复率较低,可分析时间的百分比更低。然而,两组之间的佩戴时间和可分析时间没有差异。
下一个是“心脏骤停(SCA)特有的一组血液生物标志物”。本研究的目的是识别出SCA事件发生近期获得SCA生物标志物。20例实验组(SCA幸存者)和40例年龄和性别匹配的对照组进行了比较,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重复分析了29例与57例。患者平均年龄为58岁。共有20个生物标志物可将SCA与CAD区别开来。最主要的生物识别过程包括细胞外基质、凝血级联和血小板活化。作者发现了一组SCA特异性的新型血液生物标志物。这些生物标记物可能具有机制意义,并具有增强SCA临床预测的潜在意义。
接下来是“心脏核纤层蛋白病患者ICD植入的时机——LMNA风险室性快速心律失常(VTA)计算器的外部验证”。作者纳入了118例患者(其中100例为非错义LMNA突变)。23例患者(19%)在6.1年的随访中经历了VTA。房室传导阻滞和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是VTAs的独立预测因素,非持续性室速、男性性别和非错义LMNA变异则不是。LMNA-风险VTA计算器显示,在未来5年内识别VTA患者的敏感性为83%,特异性为26%。计算器高估了轻度和中度表型患者的心律失常风险,尤其是男性。作者得出结论,验证LMNA-风险VTA计算器显示了后续VTA的高敏感性。为保持模型的敏感性,频繁的风险重新评估是必要的。
下一篇是“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的高分辨率标测:低双极电压的相关性”。本研究的目的是在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AT)患者中评估电压阈值对识别慢传导区域的诊断表现。共分析了折返性ATs过程中产生的30个双极电压和激活电图。他们发现电压和传导速度(CV)有中等的相关性。双极电压预测慢传导区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33。0.50mV阈值识别慢传导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35%。作者得出结论,广泛使用的双极电压振幅阈值来定义心房中的“异常”和“疤痕”组织,以识别折返ATs慢传导区域分别是敏感和特异性的。然而,总的来说,电压与传导速度的关系不明显。未发现折返性ATs环路的临床预测因子。
下一篇是“警报驱动对比预约远程监测植入式心脏除颤器(ICD):来自TRUST试验的成本-后果分析”。作者构建了一个决策分析马尔可夫模型,从美国医疗保险支付者的角度来估计3种策略在2年时间范围内的成本和收益。每位患者的平均累计随访费用在面对面评估组为12,688美元,远程患者监测-常规组为12,001美元,远程患者监测-警报组为11,011美元。作者得出结论,警报驱动的远程患者监测在经济上是有吸引力的,如果患者的结果和安全性与传统远程患者监测(RPM)相当,可能是ICD随访的首选策略。
下一篇文章是一篇综述,题为“复发性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的药物预防:随机对照试验的系统回顾和网状meta分析”。作者的结论是,米多君是唯一显示出能够减少自发性晕厥事件的药物。氟西汀似乎也有益,但应在随机临床试验中进一步研究。这项网状meta分析没有发现任何其他药物疗效的证据。
下一篇是名为“波尾标测指导室性心律失常消融治疗”的创新概念论文。作者提出,通过标测评估心室复极在确定关键、易损VT部位方面具有重要的潜在辅助作用,并为开发波尾标测提供了动力。
这期杂志还有两篇Research letters。第一篇标题是“ICD自动无线远程监测中的警报通知:负荷、特征和临床用途”。作者展示了一个警报套件,在保证患者安全的同时,可以产生最小的数据量,并具有较高的临床可操作性。当远程管理为基于警报的随访时,该指南对设备诊所尤其重要。第二篇题为“无屏蔽便携式磁心动图的可行性:来自MAGNETO-SCD试验的见解”。作者报告说,在现实世界的医院环境中,无屏蔽磁心动图是可行的。这些发现为磁心动图在临床实践中的广泛应用提供了突破。
我们有一个纪念弗兰克·马库斯医生的活动,他是心脏电生理学的先驱。他在心脏电生理学领域的许多贡献将永远被铭记。
希望你喜欢本期播客,我是《心律》杂志主编陈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