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二月刊 中文版)
陈鹏生 教授
大家好,我是《心律》主编陈鹏生。
2023年2月刊的第一篇文章是“COVID-19大流行期间美国心房颤动相关死亡率增加”。作者研究了CDC的数据。他们发现,在COVID-19大流行的第一年,美国房颤相关的死亡率过高。这种现象主要存在于65岁以上的白人男性。目前的研究结果强调需要进行额外的筛查和公共卫生保健干预,在一般人群中识别房颤,以便于研究这种心律失常对COVID-19患者的预后影响。
下一篇文章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进展者的长期结果”。在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CRT) 的心力衰竭患者中,左室射血分数变化很小的患者最近被定义为“无进展者”,而不是“无应答”。关于无进展者的长期结果知之甚少。研究共纳入1058名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8.7±5.4年。作者发现,非进展性CRT患者的中期结果优于进展性CRT患者,但长期结果与进展性CRT患者相似,与应答者和超应答者相比结果较差。
接下来是“左心室重塑与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结果的关系”。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左室重塑的程度来评估长期CRT结果。数据来自CRT的一项前瞻性、双盲、随机试验。分析包括353名随机分配到CRT-ON组的受试者。他们发现,通过CRT防止左室收缩末期容积进一步增加与降低死亡率相关,而功能指标的改善与左室重塑程度相关。这些结果支持考虑通过功能性和死亡率终点来评估CRT疗效,并进一步证明应修改二分法的“反应者和无反应者”分类。
下一篇题为“心脏装置相关的全身性感染患者的经静脉电极拔除术——手术结果和风险预测:一项GALLERY亚组分析”。GALLERY数据库中共有722名患者(28.6%) 以“全身感染”作为拔除指征。与局部感染或非感染性拔除指征的患者相比,这些患者年龄更大,合并症更多。尽管有相当的手术成功率,但全因住院率以及手术相关死亡率有所增加。鉴于这些数据,制定预防策略以在早期阶段检测和治疗与心脏装置相关的全身感染至关重要。
接下来是“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抗心动过速起搏成功的患者、设备和程控特征”。作者对PainFree SmartShock技术研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在2770例入组患者中,1699例(61%)接受了ICD, 1071例(39%)接受了CRT-D治疗。ATP终止VT的总成功率>80%。作者得出结论,提供更多的ATP治疗可使终止VTs的总成功率更高,而程控更多的ATP与减少放电相关,并且没有证据表明晕厥或心室率的加速因此增加。
下一个是“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置换术的囊袋组织学:有何进展?”。这是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之间的一项单中心研究。术中获得前、后囊袋组织标本。研究纳入了30名患者(其中6名女性,占20%)。囊袋前壁纤维化是轻度和多灶性的,囊袋后壁纤维化是中度和局灶性的。大多数病例为局灶性新生血管,血管重塑主要累及中膜。慢性炎症通常是轻度的和非肉芽肿性的,在四分之一的病例中,囊袋后壁检测到亚急性渗出性纤维性炎症。作者得出结论,鉴于亚急性异物反应和纤维组织生长并存,CIED囊袋是一个组织病理学动态环境,这意味着由于损伤修复机制而持续重塑。与异物反应相互作用的策略可能会最大限度地减少囊袋炎症活动。
接下来是“用于心脏再同步的双心室心内膜起搏和左束支区起搏:来自心电图成像、急性血流动力学反应和磁共振成像的机制见解”。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双室心外膜、双室心内膜和从左室心内膜置入的左束支区域起搏的急性心电动力学和血流动力学效应,并评估心肌瘢痕如何影响反应性。10例有CRT适应证的心力衰竭患者接受了临时起搏研究,包括心电图成像(ECGi)和血流动力学评估。结果表明,与双室心外膜相比,双室心内膜和左束支区域起搏具有更好的电再同步化和更高比例的急性血流动力学反应。双室心内膜和左束支区域起搏之间的电再同步相似;然而,间隔疤痕似乎减弱了对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反应。
接下来是“左束支起搏患者电极植入部位与三尖瓣环之间的距离:对术后三尖瓣反流恶化的影响”。研究共纳入89例患者,并根据左束支起搏电极植入前的三尖瓣反流 (TR) 程度分为2个亚组。在19.0±6.5个月的随访中,29名患者 (32.6%) 出现TR 恶化,其中23名患者为0/1级亚组。作者发现TR是左束支起搏电极植入的常见并发症。在无/轻微或轻度TR患者中,电极-三尖瓣环-距离≤16.1mm 是左束支起搏电极植入后TR恶化的独立预测因子。
接下来是“用于诊断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的信号平均心电图的增量价值”。来自加拿大致心律失常性右心室心肌病注册的ARVC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接受了表型审查。共纳入196名例ARVC患者和205名对照者。205例对照组中有83例(40%),68例轻度ARVC患者中有33例(51%),42例重症患者中有31例(74%)出现信号平均心电图(SAECG)异常。SAECG与影像学异常密切相关,但与表型的其他方面无关。作者得出结论,SAECG似乎是ARVC患者影像学结构异常的替代标志。在没有其他ARVC表型确凿证据的情况下,在解释SAECG结果时需要非常谨慎。
下一篇是“远程监测夜间心率对射血分数减低的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意义”。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通过植入式装置连续远程监测 (RM) 获得的夜间心率 (nHR) 和24 小时平均心率 (24h-HR) 的临床意义。研究队列包括1330例患者。与nHR最低四分位组的患者相比,最高四分位组患者的非心律失常性死亡和室速/室颤的风险增加,其特征是体力活动水平最低。作者得出结论,远程监测发现,在植入ICD/CRT-D的采用β受体阻滞剂治疗心力衰竭患者中,心率升高(nHR>65次/分钟和24h-HR>75 次/分钟)与死亡和室速/室颤风险增加有关。nHR显示出比24h-HR与最差预后和最低体力活动具有更强的相关性。
接下来是“纤维瘤切除术后的室性心律失常:患者是否仍处于危险之中?” 该队列包括56例接受手术切除的心室纤维瘤患者。手术时的中位年龄为2岁。手术指征包括11例(24%) 心脏骤停、16例(35%) 持续性室速、10例(22%) 室性早搏/非持续性室速以及9例(20%) 血流动力学异常。在最后一次随访时(中位数为1.5年),45例 (98%) 患者无临床室速/室颤,并且没有ICD患者发生过恰当电击。作者的结论是,手术切除心室纤维瘤可显著降低儿童发生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的风险;然而,有少数患者仍然存在易感性。
下一篇文章是“法洛四联症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快速室性心动过速:来自DAI-T4F全国注册的见解”。研究分析了2000年以来全国范围内所有患有TOF和植入ICD患者的数据。在144例患者中,61例(42%)至少有1次VT/VF发作,其中28例为快速 VT/VF( 46%),中位随访时间为6.3年。与非快速VT组患者相比,快速VT/VF组患者在植入ICD时明显更年轻,心脏骤停病史更常见,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更低,右心室射血分数更高。作者认为TOF和快速VT/VF患者具有明显的临床特征。随着时间的推移,VTCL相对较低的变异性表明,在选定的具有良好耐受性室速的患者中,无需备用ICD即可进行导管消融。
接下来是“作为致心律失常心肌标志物的组织激活衍生物”。作者假设电压相对于时间的组织导数 (dV/dt),即通过局部心室激活记录的单极心室电图的斜率,是识别缺血瘢痕边缘区域中潜在致心律失常组织的独特参数。他们发现心肌梗死(MI)动物的最小dV/dt(dV/dtmin)小于对照组。在 MI动物中,低dV/dtmin区域存在致心律失常基质,其特征是(1)对交感神经刺激的高反应性,(2)存在晚期电位,以及(3)较低的单极和双极电压振幅。作者得出结论,dV/dtmin是识别致心律失常心肌的独特参数,可能为常规的标测策略增加一个有用的指标。
接下来的3篇综述类文章。第一个题目是“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在Brugada 综合征中的利与弊”。作者讨论了在Brugada综合征中皮下ICD的正确使用。第二个是“起搏诱导性心肌病:定义、患病率、危险因素和管理的系统回顾和荟萃分析”。作者发现,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基线左心室射血分数、原始QRS持续时间、RV起搏百分比和起搏QRS持续时间。第三篇评论的标题是“减少心房和肺静脉牵张作为预防心房颤动的治疗靶点”。这篇综述重点讨论了房颤患者的心房牵张及其临床关联,以及其对电生理学的下游影响。作者讨论了定向减少心房牵张在AF预防中应用的可能性。他们得出结论,减少局部心房牵张应被视为节律控制的基本要素。这些文章之后是一篇题为“阈下延迟后去极化在梗死心脏边缘区提供了重要的致心律失常基质”的创意概念文章。
本期期刊共有4篇研究快报。第一个是“临时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在右束支传导阻滞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患者中的应用”。作者表明,在TAVR患者中使用连接到外部发电机的永久性主动固定起搏导线进行临时起搏是可行且安全的。第二封快报的标题是“处理无法分离的起搏器导线的新颖、简单和安全的方法”。这种新方法包括将橡胶手套放在固定螺钉和扳手之间。它帮助作者在更换脉冲发生器时移除了2根无法取下的起搏器电极。第三篇是“2016年至2019年美国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应用和结果的当代趋势”。作者报告说,从2016年到2019年,经皮左心耳封堵术的数量增加了5倍,同时伴随着大多数并发症和住院时间的减少,尽管合并症患者人数增加了。最后一篇是“免疫细胞亚群作为房颤的危险因素:心血管健康研究和动脉粥样硬化的多种族研究”。在2项基于人群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对循环免疫细胞亚群的评估中,没有一项与新发AF相关。这些阴性结果不排除先天或适应性免疫激活在AF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希望你喜欢本期播客,我是《心律》杂志主编陈鹏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