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一月刊 中文版)

<<  2023年1月第一期  >>


陈鹏生 教授

大家好,我是心律学主编陈鹏生。

 

 

1
 
 
 
 
 

2023年1月刊的第一篇文章标题为 “接受二尖瓣手术的患者伴随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临床益处” 。该研究是使用韩国的国家健康声明数据库完成的。在9501名受试者中,5508名 (58.0%) 进行了迷宫术。与非迷宫术组相比,迷宫组的复合事件风险显著降低,风险比为0.799。在复合事件的亚组分析中,这些获益在不同组间是一致的。作者得出结论,在二尖瓣手术期间增加迷宫手术可显著降低复合结果。

 
 

 

2
 
 
 

下一篇文章是“持续性心房颤动线性消融后的间隙 (Marshall-PLAN):临床意义”。作者追踪了291名连续患者,他们接受了(1)Marshall静脉乙醇输注,(2)PV隔离,和(3)二尖瓣、三尖瓣峡部和顶部消融。12个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在1次手术后为70%,在1或2次手术后为94%。在损伤中存在间隙的情况下,第一次手术后的无事件率较低。两种策略比较,首次手术中顶部线阻滞率和在二次手术中延迟观察到的顶部间隙显著减少。作者得出结论,这种间隙是致心律失常的,可以通过优化的消融和阻滞线评估来减少。封闭这些间隙可以改善窦性心律的维持。

 
 

 

3
 
 
 
 
 

接下来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后心电图左心室失同步患者的预后”。共分析了362名患者(平均年龄77岁)。左室失同步组(n=91[25.1%]) 包括56名永久性LBBB患者、12名植入起搏器的永久性LBBB患者和23名植入起搏器并有高负荷RV起搏的非LBBB 患者。经校正分析,左室失同步的全因死亡率和心肌病概率显著增加。作者得出结论,在LVEF保留且房室传导正常的TAVR患者中,继发于高负荷RV起搏或永久性LBBB的术后左室失同步与随访一年时死亡和心肌病风险显著升高相关。

 
 

 

4
 
 
 
 
 

该论文之后是一篇题为“束支传导阻滞形态学对晕厥和双分支传导阻滞患者预后的影响:一项SPRITELY(POST3)子研究”。LBBB患者41例(36%),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和左前分支传导阻滞69例(60%),RBBB和左后分支传导阻滞5例(4%)。与ILR相比,起搏器植入与LBBB和RBBB患者的主要研究相关事件(MSRE)显著减少相关。作者得出结论,在晕厥和双分支阻滞患者中,与ILR监测相比,起搏器植入减少了不良事件,与束支传导阻滞的类型或是否存在PR间期延长无关。

 
 

 

5
 
 
 
 
 

下一篇论文是“在MADIT试验中接受植入式心脏复律除颤器或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男性和女性死亡模式的差异”。在26个月内,共有295名男性和66名女性死亡(9.7%对6.6%;P=0.003)。最常见的死亡原因是男性非心律失常性心源性死亡 (n=121[41%]) 和女性非心源性死亡 (n=22[33%])。患有ICM的男性与女性相比,全因死亡率和心源性死亡率高1.5至2.0倍,但在调整协变量后,NICM患者的死亡率相似。ICD在男性和女性中的疗效相似,导致全因死亡率降低50%。CRT-D在减少女性的全因死亡和心源性死亡方面比男性更有效。作者得出结论,死亡原因有性别差异,并且取决于基础疾病。与女性相比,患有ICM的男性的心源性死亡率更高,但与NICM的男性相似。ICD在降低男性和女性死亡率方面同样有效。然而,CRT-D可能更有效地降低女性死亡率。

 
 

  

6
 
 
 
 
 

接下来是“无导线心室起搏器随时间推移的动态房室同步起搏:AccelAV研究的初步结果”。目标:本研究的目的是确定无导线心室起搏器的性能,该起搏器采用基于加速度仪的算法,可提供AV同步起搏。共有来自20个中心的152名患者入组并植入了无导线起搏器。在窦房结功能正常且完全性AVB的患者中 (n=54),1 个月时平均静息同步率为85.4%,动态同步率为74.8%。从植入前到植入3个月,基于EQ-5D-3L评估的生活质量显著改善。作者得出结论,在右心室植入采用机械性心房感知的无导线起搏器显著改善了选定的窦房结功能正常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的生活质量。AVS在3个月内保持稳定,并且没有升级到双腔起搏器。

 

7
 
 
 
 
 

下一篇文章是“左束支区域起搏:通过环状电极测量指导植入深度”。总共研究了73名患者。在成功的植入过程中,环状电极阻抗会逐步增加,与失败的病例相反。植入处更大的电极-间隔角度与较高的环状电极阻抗相关,而与尖端电极阻抗无关。单极环状电极阈值与电极植入深度相关。植入位置的尖端阻抗测量值不能很好地预测电极深度,并且与间隔厚度无关。作者得出结论,环形起搏参数比尖端测量更能预测植入进程。电极深度和间隔角可以通过环形电极阻抗测量来确定。这些测量可以提供更准确的电极深度并且可以避免造影剂注射的需要。

 
 

 

8
 
 
 
 
 

下一个是“1-49岁人群不同年龄和性别的心脏性猝死原因”。研究人群包括丹麦 2000-2009年1-35岁和2007-2009年36-49岁的所有人,即2710万人/年。在10年的研究期间,共有14,294人死亡,其中1362人 (10%) 被归类为SCD。在所有年龄组接受尸检的SCD中,潜在遗传性心脏病占很大比例(43%-78%)。在所有年龄组中,很大一部分(19%-54%)的SCD是由心律失常性猝死。作者得出结论,在所有年龄组中,死后被确定为具有潜在遗传性心脏病的SCD病例的比例都很高。在某些SCD病例中,遗传性心脏病的诊断可能被遗漏,而在世的亲属也可能错过了治疗和预防的机会。

 
 

 

9
 
 
 
 

下一篇文章是“改进基于指南的房颤抗凝治疗:前瞻性试验的系统文献综述”。在对1474项研究进行审查后,20项试验被纳入该系统文献审查。百分之四十五在提高房颤抗凝效果方面是有效的。以患者教育、医生教育和电子风险评估或决策支持为重点的干预措施使绝对适当的抗凝处方分别增加了8.3%、4.9%和2.0%。作者得出结论,旨在改善AF抗凝处方模式的干预措施可能是有效的,尽管不同干预类型的结果存在异质性。最有效的干预措施是针对患者教育、医生教育和电子风险评估或决策支持。

 
 

 

10
 
 
 
 
 

接下来是“不同类型的吸入烟草或大麻产品引起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的易感性增加”。大鼠暴露于烟草、大麻或大麻素耗尽的大麻产生的烟雾,或暴露于清洁空气中8周。结果表明,与清洁空气阴性对照组相比,暴露于烟草或大麻产品的大鼠表现出收缩压逐渐升高、心脏收缩功能随着腔室扩张而降低以及总体心率变异性降低。心房颤动和室性心动过速测试显示两者的易感性明显更高。组织学分析表明,暴露于烟草或大麻产品的烟雾或气溶胶会导致严重的纤维化,微血管密度降低,交感神经支配水平升高。这些病理生理学结果表明,烟草和大麻产品可激活心电、结构和神经重塑中涉及的致心律失常底物,从而促进心律失常的发展。

 
 

 

11
 
 
 
 
 

下一篇是“Cav1.2选择性中断导致CACNA1C-E1115K iPS细胞模型中长QT和Brugada综合征表型重叠”。作者通过一名携带杂合子CACNA1C-E1115K的患者生成了iPSC,该患者具有长QT综合征、Brugada综合征和轻度心功能障碍的重叠表型。膜片钳分析表明,这些心肌细胞表现出降低的峰值Ca2+电流密度和受损的Ca2+选择性,同时增加对单价阳离子的渗透性。因此,与对照组相比,这些肌细胞表现出降低的动作电位平台振幅、更长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 (APD) 和更高的早后除极频率。晚期Na+通道电流抑制剂特别缩短了这些心肌细胞中的APD。作者得出结论,这些基于iPSC的CACNA1C-E1115K分析表明,CaV1.2选择性被破坏,单价阳离子通过突变通道的异常电流导致特定的动作电位变化,从而增加内源性INaL,从而协同促成心律失常表型。

 
 
 

 

这些原创文章之后是 3 篇当代评论。第一个是“心房颤动的神经调节疗法”。作者回顾了针对神经心脏轴的创新疗法,包括神经节丛的导管消融或药物抑制、肾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低水平迷走神经刺激和星状神经节阻滞。第二篇当代评论是“二尖瓣脱垂和二尖瓣环分离患者的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的特征”。在这篇综述中,作者总结了有关二尖瓣脱垂和二尖瓣环分离的流行病学、诊断、病理生理学和治疗的相关文献,并阐明了它们在心脏性猝死中的作用。第三篇评论文章的标题是“用于心外膜和心内膜标测和消融的人类窦房结的三维功能解剖学”。本综述的目的是对人类SAN复合体的3D结构和功能、SAN心律失常的机制以及电生理标测、3D结构成像、药物干预和消融的可用方法提供最先进的概述,改进SAN和房性心律失常的诊断和机械治疗。这些评论之后是一篇名为“针对室性心动过速风暴和晚期心力衰竭患者的PAINESD评分指导多学科管理方法的结果:一项试点研究”的创意概念论文。作者为PAINESD评分较高 (>17) 的晚期HF和VT-ES患者制定并实施了多学科管理路径,其中涉及心脏电生理学家、资深心衰专家和心胸外科医生之间的合作,并在试点研究中评估了该方法。

该期刊还发表了4研究快报。第一个是“与用于电极拔除的桥阻塞球囊相关的不良事件:MAUDE数据库研究”。作者发现,使用桥封堵球囊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已有报道,包括无法通过钢丝推进、球囊完整性受损和血栓形成。第二篇是“Brugada综合征诊断激发药理学试验阳性时间”。作者得出结论,BrS患者的诊断药理学激发的阳性时间是一种新的且易于获得的临床参数,在短时间内转为阳性的情况下,预测随后自发的1型心电图记录。第3篇是 使用智能手表检测接受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患者左心室失夺获”。作者发现,通过使用智能手表获取两个单导联心电图,可以以高灵敏度和特异性检测LV失夺获。第4篇是 “放疗的剂量依赖性心脏效应:心脏外恶性肿瘤治疗患者的超声心动图应变分析”。作者发现,心脏受到的分割放疗与超声心动图检测到的早期功能性心肌变化相关。

 

 

 
 

希望你喜欢本期播客,我是《心律》杂志主编陈鹏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