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CAFS 2022|十年不负初心,巾帼风华正茂——女医师联盟专题论坛顺利召开!

2022年7月8日,第20届心房颤动国际论坛(CAFS 2022)期间,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电生理女医师联盟(WEP)主办的女医师联盟专题论坛正式召开!回顾过往十年,WEP先后于诸多极具影响力的心血管会议上设立女医师联盟专题论坛,通过多项学术活动不断提升我国电生理女医师在领域中的影响力,并将最前沿的热点内容与大家及时进行分享。本次论坛同样不例外,邀请到了起搏电生理领域极具影响力的诸位女医师们与大家一同围绕不同类型房颤患者的治疗策略等进行分享与讨论。

会议致辞
 
 
 
 

CAFS 2022女医师联盟专题论坛

会议伊始,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在致辞中表示,WEP成立十年以来,诸位女医师从最初心脏电子植入装置患者(CIED)的程控、随访、术后管理着手,发挥强项,并弥补治疗过程中的忽视之处,并逐渐转向新技术,无论从远程监测、植入型心电事件记录仪、磁共振兼容器械的使用以及国际前沿的希浦系统起搏、无导线起搏等,女医师真正做到了站在了领域前沿,而不仅仅是追随他人脚步,未来我们也将继续发挥女医师的特长与优势,继续为我国起搏与电生理领域做出贡献。

Session 1

 
 
 
 

CAFS 2022女医师联盟专题论坛

本次专题论坛共分为两场,上半场中特邀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兵教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唐艳红教授、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王冬梅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项美香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薛小临教授以及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陈柯萍教授:心房颤动起搏治疗专家共识

作为本次会议的第一位讲者,陈柯萍教授系统梳理了起搏预防和治疗房颤、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等,并表示,对于因慢快综合征植入起搏器的患者,可考虑程控康心动过速起搏功能,以延缓房颤进展;对于房颤伴LVEF<40%的心衰患者,无论NYHA分级,若存在心室起搏适应证和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推荐CRT,而非右心室起搏;对于永久性房颤伴LVEF≤35%,经药物治疗后NYHA心功能仍为Ⅲ~Ⅳ级,QRS≥130 ms,使用适当方法确保双心室起搏,应考虑CRT以改善症状,以降低死亡率;对于房颤传导所致双心室起搏比例不足(<90~95%),应考虑房室交界区消融;对于慢性房颤伴心衰患者行房室结消融后,应根据LVEF选择CRT或右心室起搏治疗。
薛玉梅教授:房颤导管消融最新进展

近年来,房颤导管消融在指南中的推荐地位不断提升,新技术革新带来了更高的房颤消融手术成功率,且对于房颤合并心衰患者消融后的获益证据同样逐步积累。此次,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分别围绕适应证、标测技术及消融策略的最新进展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她强调,目前房颤领域已进入“重视节律控制”的时代,在房颤标测技术中,多极标测结合AI技术未来可期;而在房颤消融策略中,随着消融工具、能量、策略的不断改变,将来可能会有进一步突破,且未来随着成功率与安全性的不断提升,可能更进一步推动指南对适应证的推荐级别。
许静教授:房颤室率的控制——植入装置的优势

可穿戴和植入设备近年来快速发展,在临床房颤管理中也为医者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对此,天津胸科医院许静教授以“房颤室率的控制——植入装置的优势”为题进行了论述。无症状房颤或先前无房颤诊断患者,起搏装置或植入式心电监测可以在长程的心电监测中记录到高频心房事件,之后临床医生可通过记录的腔内图或再行12导联ECG进行房颤诊断,进而实施管理;在房颤的管理中,无论是采用节律控制还是室率控制,植入装置的监测与事件记录均可以给临床提供更多的数据与反馈;此外起搏装置中的模式转换等功能也可以起到一定的频率控制作用。
蔡琳教授:房颤伴长RR的治疗策略——射频or起搏

紧随其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蔡琳教授则结合相关指南推荐,就不同类型房颤合并RR长间期患者的治疗策略进行了汇总。对于快慢综合征、窦房结功能障碍可逆,是由窦房结电重构自律性较低继发性病变,以及运动员的慢快综合征应首选消融治疗;对于房颤合并永久性或间歇性三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的患者,无论是否有症状,以及慢快综合征、窦房结功能障碍不可逆,属于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的一种亚型,是由窦房结传导引起的原发病变,应首选起搏治疗;对于持续性房颤,尤其高龄(>75岁)患者,窦房结及房室结功能衰退,常常消融需要有起搏植入的预计划及阵发房颤(慢快综合征)患者,可考虑消融+起搏治疗。
洪葵教授:房性心律失常的的分子遗传学机制进展

房性心律失常机制多种,通过明确其相关内容,将能够有助于临床诊疗工作的开展。作为该领域方面的专家,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洪葵教授就房性心律失常的分子遗传学机制进展进行了详细阐述,她指出心房颤动的发生机制包括遗传因素与非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中包括罕见变异、单基因遗传或多基因遗传与其他危险因素的共同作用,非遗传因素则包括结构性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炎症等;另外,非编码RNA、各种转录因子及导致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的离子通道、钙调控、细胞间耦连和纤维化等相关基因构成庞大的调控网络,任意一环的差异或都将导致心律失常情况的发生。
汪芳教授:房颤相关随机临床研究概览

房颤相关临床研究颇多,包括AI在房颤筛查中的应用研究、ABC-AF评分在房颤风险评估的研究、房颤治疗时机和节律与节率控制研究、房颤射频消融和药物治疗研究、房室结消融+CRT在房颤治疗中的研究等,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汪芳教授在讲课中对此进行了概述,并提到,ECG与AI联合临床因子模型能够提高房颤筛查率,而ABC-AF评分在评估房颤患者卒中、出血和死亡风险方面优于传统预测指标;早期房颤干预及有效节律控制能显著降低房颤缺血性卒中和心衰住院发生率,与药物治疗相比,房颤射频消融治疗不仅能降低患者死亡、卒中、出血和心脏骤停的发生,同时还能降低房颤的复发;对于窄QRS的永久性房颤患者,房室结消融联合心脏再同步治疗有显著优势。

Session 2

 
 
 
 

CAFS 2022女医师联盟专题论坛

下半场会议特邀天津市胸科医院程爱娟教授、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颖雪教授、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何浪教授、南京市第一医院胡作英教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谢瑞芹教授、山东省千佛山医院闫素华教授以及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担任主持嘉宾。(按姓氏首字母排序)

范洁教授: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器械治疗选择

首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则结合相关临床研究及指南,就房颤合并心衰患者的器械治疗选择进行了阐述,并强调,房颤伴心衰患者,无论QRS波宽窄,房室结消融+BIC(CRT)推荐级别均提高,对于此类患者应充分评估患者心功能,考虑是否需要植入ICD,并制定程控策略预防误电击;器械方面,CRT功能的进步可以有效提高房颤期间CRT的反应率,而CCM可以改善窄QRS波心衰患者的临床症状,但心室率过快不能发起起搏且目前尚无指南明确推荐,值得对此进一波探索。
许轶洲教授:房颤伴缓慢心室率患者的起搏治疗

对于房颤患者而言,在某些情况下可能会存在缓慢性心律失常,而房颤伴慢室率导致的相关症状是判断是否需要安装起搏器的金标准,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轶洲教授在讲课中指出,对于平均心室率不慢,夜间偶发的长RR间期(如RR>5s)的情况,可能并非起搏适应证,长RR间期与迷走神经张力,睡眠呼吸暂停及隐匿性传导相关;对于平均心室率慢,日渐频繁发生的长RR间期导致的不适,即RR间期并不长(如3s)的患者也应当植入起搏器;但综合而言,应结合患者年龄、相关症状、合并疾病(如冠心病等)需应用药物,逸搏点的位置及患者和家属的医院将决定是否安装起搏器。
戴研教授:房颤患者ICD程控和管理的策略

房颤患者ICD的程控和管理策略同样是临床工作中的重要一环,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戴研教授从房颤ICD患者起搏参数的设置考虑、房颤ICD患者心动过速参数的设置考虑以及房颤ICD患者发生不恰当放电的综合管理三大方面进行了论述。她指出,ICD程控管理中,为减少房颤患者ICD放电,需设定合理的心动过速诊断参数、提高对房颤的鉴别诊断功能以及增强对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诊断的上限;对于房颤导致不恰当放电的情况,可考虑从ICD程控管理、针对原因调整参数,应用抗心律失常或强化心率控制药物,以及导管消融、房室结消融等非药物治疗进行综合管理。
苏蓝教授:希浦系统起搏术后房室结消融手术技巧

对于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可考虑选择房室交界区消融联合起搏治疗进行高质量控律,能够迅速帮助患者进行改善,但其需要生理性起搏支持,希浦系统起搏联合房室结消融技术应运而生。此次,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蓝教授就相关手术技巧与大家进行了分享,她强调,首先可选择希氏束或左束支近端进行植入,将电极尽可能固定在希氏束远端或左束支位置,消融导管应远离起搏部位>8 mm,消融靶点的选择则应避免损伤到起搏部位右束支,也可通过架鞘的方式帮助术者更精确地控制消融靶点,在入路选择方面,若经右侧颈静脉途径消融失败,可通过经股动脉逆行途径进行尝试,且在手术过程中应监测传导束阈值和行保护行起搏。
陈学颖教授:左束支起搏在房颤合并AVB患者中的应用

随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教授以“左束支起搏在房颤伴AVB患者中的应用”为题进行了概述,她强调,左束支起搏在房颤伴房室传导阻滞患者中的应用主要分为两块:其一为房颤慢心室率,需要起搏依赖的患者;其二为房颤快心室率需要房室结消融的患者,其优点在于,对于合并窄QRS患者左束支起搏能够维持左室电同步,对于合并宽QRS的左束支传导阻滞者同样能够起到纠正、恢复左室电同步的效果,对于合并宽QRS的室内传导阻滞患者则能够改善部分左室电同步,也可与双心室起搏治疗融合,即LOT-CRT。总而言之,患者预后改善情况多样且取决于病因,目前相关临床研究也并不充分,但相关小规模研究结果已说明了左束支起搏在维持左室电同步方面效果较好,但对于伴有心衰患者仍需更多临床研究证据来进行探索。
于海波教授:起搏器远程监护助力房颤综合管理

起搏器能提供诊断、治疗、监测的全面管理,且起搏器记录到的AT/AF与症状性房颤及卒中事件密切相关,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于海波教授在讲课中表示,房颤应进行持续监测,随着CIED技术的进展,植入器械可提供AT/AF事件多维度的记录与分析;远程监测的临床意义与植入器械的功能相关,诊断功能越完善,对于疾病的管理越可以提供更多的参考信息;与门诊随访相比,远程随访优势在于长期连续监测,通过网站数据归档能迅速获得每次随访之间的变化;AT/AF是CIED随访中最常见的临床事件之一,运用CIED记录的事件可帮助进行房颤管理,而远程监测又能够进一步提前发现事件,进一步降低因房颤导致的卒中风险、心衰风险和住院风险。
董颖雪教授:传导束起搏治疗心衰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

本次会议的最后,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院董颖雪教授则就传导束起搏治疗心衰心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素进行了相关分享,她表示,左束支起搏治疗心衰、尤其是左束支传导阻滞引起的心衰,在这一类患者中其适应症比我们常规的认识广泛;对于真性传导束阻滞的定义与特征需从各方面进行把控,考虑是否合并其他疾病、病程与预后如何等;若想判断患者纠正后的预后情况,我们看到的未必是真象,QRS时限完全恢复正常才是心脏结构及功能恢复正常的预测因子;传导束起搏的应用并不复杂,希氏束与左束支各有利弊,在基层医院中也能够有机会进行开展。

总结

 
 
 
 

CAFS 2022女医师联盟专题论坛

短短半日的会议中,13位教授带来的精彩讲题分别从不同角度围绕起搏与电生理领域相关临床实践内容与前沿研究进展进行了分析与阐述,令人收获满满。十年以来、初心未改,WEP始终致力于为国内广大电生理女医师提供交流分享的平台与机会,也正是在多位专家的辛勤努力下,我国女医师也逐渐在领域中展露锋芒,并在各自擅长的专题中贡献出了属于自己的一份力量。巾帼风华正茂,我们也期待未来在诸多同行的推动之下,我国起搏电生理领域势必将迎来更广阔的的未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