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VF2021|WEP女医师论坛成功举办
初心不忘、行稳致远,第14届逸仙国际心血管病论坛于12月3日至4日成功举办,乘着逸仙会的东风,女医师联盟围绕生理性起搏和无导线起搏为大家带来了精彩的学术盛宴。邀请到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作为论坛主席,陈柯萍教授在开场致辞中谈到,因为疫情原因没有办法和大家线下欢聚一堂,但是线上课程也同样精彩,希望参会的大家能有所收获,也希望女医师联盟能在各个领域取得更大的成就。
希浦系统起搏是目前最接近生理性起搏的起搏方式,上半场的讲课围绕生理性起搏展开,为大家带来了专家共识的解读以及在特殊患者中的应用的讲解。上半场邀请到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海分院林纯莹教授、广东省人民医院薛玉梅教授、珠海市人民医院彭澍教授和前海人寿广州总医院邹蓉教授主持。
陈柯萍:希浦系统起搏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围绕希浦系统专家共识,陈柯萍教授总结了中国学者的工作,希浦系统起搏的植入技术,以及希浦系统起搏的适应证和程控建议方面进行了详尽的解释。共识旨在规范希浦系统起搏技术,规范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减少和避免相关并发症,让有适应证的患者受益于希浦系统起搏。术者应当根据专家共识的推荐和自身技术选择最佳的手术策略。
李若谷:希浦系统起搏在心衰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中的应用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围绕希浦系统起搏在心衰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讲解。对于慢性心力衰竭,专家建议,对符合CRT适应证的患者,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左室导线植入失败,应该考虑希浦系统起搏;窦性心律或房颤患者,标准抗心衰药物治疗后仍然NYHA分级Ⅱ-Ⅲ级,合并LBBB,QRS≥130ms,EF≤35%,可考虑希浦系统起搏。常规双心室起搏后CRT无反应,可以考虑希浦系统起搏。
接下来,李若谷教授从循证学证据和实际病例出发,对希浦系统起搏在心衰中的应用进行了详尽讲解,让人受益匪浅。
戴研:希浦系统起搏在房颤伴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戴研教授就希浦系统起搏在房颤伴心衰患者中的应用进行了解读。2021年希浦系统起搏专家共识中提到,对于心动过缓起搏指征患者(包括房颤),预计心室起搏比例≥40%,LVEF<50%,应该考虑希浦系统起搏。对于慢性房颤行房室结消融患者,可以考虑希浦系统起搏。对于心室不同步患者,窦性心律或房颤的心衰患者,经标准抗心衰治疗后,心功能仍≥Ⅱ级,合并LBBB,QRS宽度≥130ms,LVEF≤35%,可以考虑希浦系统起搏。希浦系统起搏在LV导线植入失败及CRT无反应患者,虽无足够的临床证据,但无论从伦理还是临床实际,在这两类患者中进行希浦系统起搏是合理的。
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小临教授从指南推荐、临床研究和实际病例对希浦系统起搏和BVP进行了比较,希浦系统起搏应用于心衰治疗,目前临床证据缺乏,还需要多中心随机对照大型临床研究证实其有效性。BVP起搏是经典治疗方案,其有效性毋庸置疑,希浦系统起搏作为备选方案,是补救性方案,目前而言,不是心衰患者治疗的首选,但是随着疗法的改进临床证据的增加,希望希浦系统起搏和BVP起搏相辅相成(LOT-CRT,HOT-CRT)齐头并进,使更多患者收益。
谈到HOT/LOT- CRT,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兵教授对HOT/LOT- CRT的临床应用进行了讲解。BiV-CRT是心衰治疗的主要方法,大型RCTs研究证实改善心衰住院和死亡。HBP/LBBP是电同步的新方法,是CRT的替代策略,HOT/LOT-CRT作为补救或首选CRT方法,提供更好的心室再同步,更好地改善临床症状、LV功能及逆重构。但是还需要大型临床试验证实其近期及远期疗效,尤其是对生存率的影响。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童琳教授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对LBBP的急性期和长期安全性进行了总结,一项纳入28项研究共4160名患者的meta分析显示,与HBP相比,LBBP显著提高成功率、起搏阈值、起搏阻抗和R波振幅。LBBP未显著增加导线相关并发症、心室住院率、房颤发生率和全因死亡率。HBP及LBBP与RVP相比,RVP手术成功率更高、手术时间和透视时间更短,导线相关并发症更少,但是RVP更有可能出现左室射血分数降低、更宽的QRS,心衰住院率更高。
后半场邀请到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唐安丽教授、 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朱洁明教授、 佛山市三水区人民医院曾小茹教授和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周淑娴教授主持,主要围绕希浦系统起搏与无导线起搏展开。
苏蓝:希浦系统起搏后的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及意义
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苏蓝教授就电张调整T波改变及意义进行了讲解。电张性调整T波是指心脏为了适应异常的心室内激动顺序,通过电张性调整机制使T波与QRS波主波同相,具有电张调整作用,心脏记忆现象和累积作用。临床常见于室性心动过速后T波变化,心室预激后的T波变化,束支阻滞后的T波变化和起搏后的T波变化。传导束起搏中的T波电张性现象在CLBBB患者中极常见,长期记忆效应一般在术后6个月基本消失,不同的传导束起搏中LBBP vs HBP更明显,机制可能与LBBP引起RBB传导相应延迟有关。
陈学颖:LBBP与LVSP的心电学特点与心室同步性差异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陈学颖教授对LBBP与LVSP的心电学特点与心室同步性差异进行了总结。LBBAP包括LBBP和LVSP,LBBP与LVSP可以区分,LBBP电同步性更好,左室内机械同步性更佳,LBBP与LVSP对预后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
刘兴斌: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流程及注意事项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谈到,无导线起搏器患者保护性临时起搏装置,指征应当从宽。随时注意调整位置,及时发现脱位或顶端张力过大,在移除拴绳前关闭并退出临时起搏电极导线。同时,释放之前确定导管头端贴近室间隔,确认导管造影剂已经全部冲洗干净。释放前适当前送导管,增加头端张力形成“鹅颈弯”,注重细节,才能保证安全。
范洁: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困难情况及对策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针对Micra无导线起搏器谈到,安全穿刺股静脉是手术成功的第一步,包括找准位置、病人体位的调整,以及穿刺后看导丝走行。对于巨大心室、心房的患者,术前的评估可以保证Micra递送系统的有效深度达到预定位置,术中阈值不佳不要盲目回收,要进行具体原因分析。在Micra植入过程中,虽然心脏损伤发生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就很危急,需要时刻保持警惕!
俞杉: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后的管理
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围绕Micra起搏器的管理,就患者术后的自我管理,如穿刺点护理以及药物治疗和随访程控进行了讲解。药物治疗部分重视基础疾病的药物治疗,部分起搏器随访中会发现各种心律失常,常见的有阵发房颤及房扑、短阵房速,根据患者症状进行相应药物治疗。总之术前精心准备、术中规范操作、术后严密观察以及规律的程控随访是无导线起搏器成功的关键。
何浪: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经验分享
浙江绿城心血管病医院何浪教授分享了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经验,包括避免动静脉瘘的判断、预扩张的方法、从RA适合高低的位置跨过三尖瓣、要用造影剂来确定位置(特别是高危患者),确认至少两个勾齿勾住,慢而稳定地移除栓绳以及切口闭合的方法。
女医师联盟一直致力于传播起搏和电生理学术前沿进展,为中国电生理起搏事业添砖加瓦。希望未来在学会和联盟领导们的带领下,能与“CVF会议”有更多合作,共创起搏事业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