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十一月刊 中文版)
陈鹏生 教授
大家好,这里是《心律》杂志主编陈鹏生,11月份期刊主要聚焦于儿科和先天性电生理学。
第一篇文章题为“241名健康儿童和年轻人房颤的管理和结果:重新审视孤立性房颤—— 一项多机构,美国儿科和先天性电生理协会(PACES)的合作研究”。这是一项回顾性多中心队列研究,共纳入了来自13个先心病中心的241名患者,为2004年至2018年间记录到房颤(AF)≤21岁的患者。在2.1年的随访期间,94名患者(39%)再次发生AF。AF复发的预测因素是<50岁的一级亲属家族史和窦性心律时较长的PR间期。无AF基质的SVT消融可降低AF复发率。作者得出结论,小儿群体中AF的复发很常见。旁道和其他折返靶点的消融是减少儿童和年轻人房颤复发的唯一干预措施。
下一篇文章是“评估症状发作时的年龄、先证者状态和性别作为小儿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速(CPVT)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这是一个多中心队列研究,共纳入133名小儿CPVT患者。先证者状态,而非症状出现时的年龄或性别,是首次心脏事件发生时间的独立预测因素。单用β-受体阻滞剂或氟卡尼的患者,诊断后的事件风险为48%(32/67),而β-受体阻滞剂加氟卡尼和/或左心交感神经去神经支配患者的事件风险为10%(5/48)。作者得出结论,先证者状态,而不是症状出现时的年龄或男性,可独立预测心脏事件的早期发作。
下一篇文章是“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CHD)双房性心动过速导管消融的机制和结果”。对所有在10年内因大折返性房性心动过速进行导管消融的ACHD患者,进行了双房性心动过速的证据评估。在263例ACHD中,双房性心动过速在10例患者的11次手术中被识别出来。在导管消融期间,这些心律失常可以被定位在正常分隔的心房连接处,以及Senning和心内隧道Fontan手术后的传统关键峡部。
接下来是“三尖瓣下移畸形的旁道消融:具有挑战性的基质”。本研究的目的是比较早期(1990-2004年)与近代(2005-2019年)三尖瓣下移畸形旁道消融的结果,并识别出与复发相关的变量。作者确定了76名中位年龄为9岁的患者。在这些患者中,52位患者仅有旁道,12位患有房扑,3人有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9人有旁路加上至少1种心律失常。旁道第一次手术的短期成功率为89%。近代消融术在1年内的复发率显著降低。电生理研究时更为年轻的年龄和消融的时代可预测复发率。作者得出结论,三尖瓣下移畸形患者旁道消融的结果有所改善,但仍然存在需要重复手术的相关高复发风险。
以下文章是“专业电生理护理对成人先天性心脏病(ACHD)室上速(SVT)导管消融结果的影响:独立危险因素和性别方面”。该研究分析了在德国最大健康保险公司之一(约920万成员)的数据库中注册的,所有因SVT接受导管消融的患者。在38,892名16岁或以上的ACHD患者中,485名因SVT接受了导管消融。作者发现,越来越多患有SVT的ACHD患者接受导管消融,尤其是房扑和房颤。患有中度和重度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和女性ACHD的患者,受益于预先转诊至专门的先心病中心进行导管消融。因此,ACHD心律失常应提倡集中治疗。
下一篇文章是“Fontan患者的心房起搏:经静脉电极对血栓负荷的影响”。这是一项回顾性队列研究,研究对象为2000年至2018年间接受经静脉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Fontan患者。经静脉永久起搏器患者血栓累积发生率最高,其次是心外膜永久起搏器患者和非永久起搏器患者。在多变量分析中,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可防止血栓,并使血栓风险降低3倍。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与非永久性起搏器和心外膜永久性起搏器植入患者相比,经静脉永久性起搏器植入的Fontan患者血栓发生率较高,但没有统计学意义。接受华法林/阿司匹林治疗的患者血栓风险较低。
接下来是“晚期增强心脏磁共振(LE-CMR)对修复法洛四联症患者的右室底物特征描记”。本研究的目的是在10名修复法洛四联症患者中确定最适合电解剖图(EAM)的CMR算法。3D右室基质重建是使用疤痕区域的最大体素信号强度(MSI)的可调百分比来创建的,以定义核心、过渡区和健康组织之间的阈值。在65%MSI截止时获得核心和疤痕之间的最佳匹配。解剖峡部识别的一致性在60%MSI截止时最好,它识别了95%的峡部并在90%的患者中实现了完全拟合。作者得出结论,通过对法洛四联症患者修复后的LE-CMR图像进行后处理来描记右室基质是可行的,并且有助于规划目标消融。
接下来的文章是“单心室患者I期姑息手术期间心脏传导阻滞的预测因素和结果:来自NPC-QIC的报告”。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单心室患者手术的心脏传导阻滞风险及其对12个月无移植生存率的影响。该研究总共确定了1423名患者,其中28名 (2%) 在手术入院期间发生了二度或完全性心脏传导阻滞。传导阻滞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异位综合征(优势比为6.4)和房扑/房颤。在12个月大时,43%(12/28)的心脏传导阻滞患者死亡,比无传导阻滞的患者更可能在12个月时经历死亡。作者得出结论,在这一高危患者群体中,I期姑息治疗后的完全心脏传导阻滞代表了不良结果的额外风险。
焦点问题的最后一篇文章是“2021年关于儿科患者心血管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的适应症和管理的PACES专家共识声明”。本文件有望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支持,以在儿科患者中适当使用CIED、适当的CIED管理和适当的随访。
第一篇常规期刊文章是“与心大静脉相关的肌肉组织的心外膜过程:马歇尔静脉(VOM)乙醇灌注后二尖瓣峡部阻滞的解剖学考虑和临床意义”。100名连续患者接受了两步手术。第1步是VOM乙醇灌注,第2步是从二尖瓣环到左下肺静脉的心内膜线性消融。VOM乙醇灌注和心内膜消融后,51名患者(51%)发生二尖瓣峡部阻滞。通过起搏操作和激动顺序,分别在2名患者(2%)的VOM和47名患者(47%)的心大静脉证实了心外膜间隙。二尖瓣峡部阻滞的全球成功率为98%。作者得出结论,随着VOM乙醇灌注的出现,残留的二尖瓣峡部间隙大部分在心大静脉的第一厘米内被消除。对心大静脉壁环周进行彻底标测可以帮助识别这些心外膜间隙。
接下来的文章是“重新评估特发性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定位的心电图标准”。该项目共研究了101名右室流出道(RVOT)或主动脉瓣 (ASV) 室性心律失常伴左束支传导阻滞、下轴形态学的导管消融患者。对于区分RVOT与ASV室性心律失常,所有测试心电图标准的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范围分别为42%至75%和71%至82%,其中V2S/V3R指标具有最大的曲线下面积0.852。V1至V3导联的QRS形态学标准不能定位ASV室性心律失常。作者得出结论,用于区分左/右心室流出道室性心律失常和定位ASV室性心律失常的ECG标准的准确性有限。
下一篇文章是“导管消融左室假腱索相关的室性早搏(PVC)”。在中国6个机构共2284名接受导管消融的特发性PVC患者中,10名(2.9%)伴有假腱索的PVC 患者被回顾性地纳入本研究。所有患者的PVC均通过消融成功消除。确认目标部位与假腱索有关。PVC的起源位于假腱索与乳头肌、左室(LV)间隔或LV心尖的连接处。在目标部位,7名患者在局部心室激动之前观察到高频浦肯野电位。作者得出结论,LV假腱索可能与PVC相关,可通过射频导管消融治愈。应考虑采用心内回声引导的电解剖方法,以提高该手术的安全性和可行性。
下面的文章是“频发室早的离散位点聚集在梗塞边界区内,并与肾上腺素能刺激下的高频率延迟后去极化相吻合”。前间壁心梗(MI )通过在猪模型中闭塞冠状动脉 120分钟、然后再灌注完成。4周后进行电解剖标测结合影像学检查。PVC起源于MI 边界区(BZ),发生在边界区内PVC簇的离散区域。在这些部位,频繁的延迟后去极化和偶尔的相关自发动作电位转化为PVC。从MI边界区分离的心肌细胞比来自远端位置的心肌细胞表现出更多的自发动作电位。在体和心肌细胞中,MI后肾上腺素能刺激的敏感性均增加。在清醒、自由活动的MI动物中,频发的PVC、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猝死在心率中度升高时自发发生。作者得出结论,MI后,心律失常从边界区内离散的脆弱区域开始,在那里延迟后去极化,与边界区心肌细胞的肾上腺素能反应增加有关,可以产生PVC。
下一篇文章是“与人类心脏相比,犬房室传导轴排列的异同”。作者准备了33颗人类心脏和5颗犬心脏,用于房室传导轴的连续组织切片。所有犬心脏都没有下中隔隐窝,主动脉瓣的非冠状瓣和右纤维三角与左心室流出道的膈面直接相连。这与心室传导轴的广泛非分支成分相关,它绕过主动脉无冠窦的一半。在具有下中隔隐窝的人类心脏中,相对较短的非分支束嵌入纤维组织内形成其右壁。总之,作者发现了犬类心脏和大多数人类心脏之间的主要区别,即是否存在下中隔隐窝。当这个隐窝不存在时,如在犬心脏和一些人的心脏中,在主动脉下流出道的周缘可发现更高比例的房室传导轴。
接下来是“衰弱对衰老小鼠心率变异性的影响:自主神经系统和窦房结的作用”。与年轻小鼠相比,老年小鼠的HRV降低;然而,年龄组内却存在很大差异。相比之下,无论实际年龄如何,HRV都与衰弱指数评分密切相关。作者得出结论,衰老小鼠的HRV降低与交感迷走神经平衡的转变和内在的窦房结搏动变异性增加有关;然而,HRV在年龄组内变化很大。HRV与衰弱密切相关,能够从实际年龄中检测HRV 的差异。
上述原始研究性文章之后是一篇题为“如何进行心外膜室性心动过速消融:一种现代实用的方法”的实操性文章。Meleze Hocini博士撰写了一篇题为“心室颤动的射频消融”的观点文章。本文是我们庆祝射频消融30周年系列文章的第11篇。
希望你喜欢这个播客。我是《心律》杂志主编,陈鹏生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