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中国医师协会心律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女医师联盟论坛成功举办

10月8日,在中国医师协会心律专业委员会2021学术年会期间,女医师联盟论坛成功举办,论坛分为两部分,近4个小时的论坛围绕ICD的适应证、术前准备和术后管理进行了精彩的学术分享,探索ICD疗法最佳治疗方式,进一步推动ICD的优化治疗进程。

析毫剖厘,ICD适应证解读

▼▼▼

上半部分的论坛由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王冬梅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安丽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汪芳教授和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洪葵教授共同担任主持,与女医师联盟的同道们就ICD的适应证进行了学术分享和讨论。
首先由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分享了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的ICD适应证,缺血性心肌病是最常见的心肌病,也是引起心力衰竭的最主要原因。范洁教授表示,临床研究显示ICD在缺血性心肌病患者猝死的一、二级预防中疗效确切,目前的关注点是有的放矢地选择更高危患者植入ICD。无创危险因素+EPS及危险评分等方法可能有助于筛选ICD一级预防更加获益的人群。

接下来,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董颖雪教授分享了肥厚性心肌病患者的ICD适应证,她谈到,目前所有指南的共识认为,有过猝死发作、持续性室速的患者是ICD植入的I类适应证,应动态评价猝死风险性。共同认可的猝死发作的危险因素包括,一级亲属的猝死家族史,不明原因晕厥、左室壁厚度大于30mm。其它猝死风险包括左室心尖部室壁瘤、左室射血分数、MRI延迟显像、年龄、左房大小等。在考虑ICD的适应证时,这些危险因素都应该被纳入考虑,进行充分评估。

天津市胸科医院许静教授分享了致心律失常右室心肌病患者的ICD适应证,她认为,对于临床怀疑ARVC/D患者应该尽早明确诊断。ECG可提供丰富的诊断信息,MRI可将心肌组织和脂肪组织清晰地区分开来,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EMB心肌组织免疫组化可提供特异性的诊断。对于高危ARVC/D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基础上植入ICD可明显降低死亡率,改善远期预后,抗心律失常药物无效患者进行射频消融术亦可明显降低室性心律失常的发作。

上海市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分享了长QT综合征患者的ICD适应证解读。她谈到,对于遗传性LQTS的治疗主要原则是以β受体阻滞剂作为基础,缩短QT间期。β受体阻滞剂治疗剂量应使患者的QTc缩短至500ms以下,或由于心动过缓患者出现不能耐受的临床症状。对于服用了足够剂量的β阻滞剂仍不能预防晕厥发作者,应该置入ICD。值得注意的是单纯β阻滞剂治疗仍不能完全消除猝死风险。

接下来,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小临教授围绕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ICD适应证进行了解读。晕厥的出现是心律失常高风险的一个重要警示,体表心电图是第一证据。同时,心电监测、运动试验为诊断提供有力帮助,ICD治疗是目前唯一能降低Brugada综合征患者死亡率的有效手段。

最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戴妍教授通过一系列病例分享了ICD的非常规适应证的考虑,她总结道,ICD术前患者沟通决策至关重要,需要了解患者综合情况,包括病情、一般情况、家庭情况、经济情况。同时特殊病情多学科合作,建立会诊制度,充分告知器械选择利弊,患者和家属决定治疗方案。
细节决定成败,ICD术前准备及术后管理

▼▼▼

第二部分的讲课邀请到浙江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项美香教授、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闫素华教授、甘肃省人民医院谢萍教授和浙江省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许轶洲教授主持,围绕ICD的术前和术后管理进行了讨论。
首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就ICD类型的选择做了详细解读,如果患者需要双腔起搏治疗如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或伴有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有不恰当放电风险可考虑双腔ICD治疗。如患者有CRT治疗指征如QRS时限大于130ms,同时LVEF小于35%,且有ICD植入指征,可考虑植入CRT-D。对于符合ICD植入标准,但缺乏合适的血管入路或预计感染风险高,不需要起搏治疗心动过缓或终止心动过速,可考虑皮下ICD。

接下来,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刘兵教授就ICD植入术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讲解,她认为ICD植入患者是发生SCD的高危人群,术前需充分准备,包括体外贴除颤贴片,麻醉方式选择,及相应协作团队。植入术中注意细节,植入侧一般以左侧为主,穿刺血管多以腋静脉为主,植入部位非心尖部。关于DFT测试,左侧植入VT-ICD可以不常规进行,右侧或特殊情况个体化决策,如S-ICD则建议进行测试。
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蔡琳教授就ICD的并发症及处理进行了分享,ICD/CRT-D较普通起搏器更大、电极更粗、带除颤线圈,病人心功能更差,更易发生心律失常。因此,ICD/CRT-D植入应该更规范而谨慎,一旦出现并发症、及时识别,及时处理。术后也应加强随访管理,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妥善处理的并发症。
起搏器术后的程控是术后管理的重要环节,贵州省人民医院俞杉教授围绕ICD程控及测试优化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ICD/CRT-D在临床上已经普遍应用,但术后程控和优化仍有不足,《共识》提供了程控和测试优化的指导建议,有利于医生做出正确的程控选择。临床医师在共识的指导下,应依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调整ICD的参数设置,减少不恰当治理,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电风暴是心律失常中很危险的一种情况,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刘凡教授针对电风暴的的处理分享了经验。ICD患者电风暴发生率不低,危害大,需要大家提高警惕。立即程控,调整参数是减少、终止ICD电风暴的重要步骤。有效的镇静是解除患者紧张焦虑、减少放电的最好方法。器质性心脏病患者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需要谨慎,同时也不能忽略电解质异常的可能性。

最后,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周淑娴教授围绕ICD故障识别和处理进行了讲解,ICD是目前预防SCD最为有效的治疗措施,保证ICD系统安全有效工作至关重要。按照处理原则和步骤分析,认真评价ICD参数状态,识别故障,结合病人临床,发现根本原因。同时,熟练掌握ICD功能参数,根据根本故障原因,综合考虑患者的因素,给与患者最合适的无创或有创处理方案,为患者保驾护航。

心源性猝死是各类心脏疾病的常见死因,ICD植入是预防心源性猝死的有效有段,但是目前我国ICD植入率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重视心源性猝死的预防,掌握ICD的植入适应证,有助于发现更多潜在可能获益的患者,挽救生命。本期女医师联盟围绕ICD植入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希望能对广大同道有所帮助,促进我国ICD植入更上一层台阶!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