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三月刊 中文版)

<<  2021年3月第一期   >>
 
 

微信截图_20210323104906.png

 

微信截图_20210322104745.png

陈鹏生 教授

大家好,我是《心律》杂志主编陈鹏生。这里是《心律》杂志2021年3月份论文概览。首先,我想要感谢我们卓越的审稿人在所有稿件的同行评审中所做出的贡献。本期杂志将公布这些卓越的审稿人列表。

 

 

1
 
 
 
 
 

第一篇原创论文的标题为“设备检测房颤负荷与持续时间和缺血性卒中风险之间的关系”。作者研究了384例同时具有心脏植入装置和心房电极的患者。经过平均3.2年的随访,中风/短暂性脑缺血(TIA)发生率为14.8%,或每年4.6%。房颤负荷和发作的最长持续时间具有显著正相关关系,但和CHA2DS2-VASc评分无相关关系。重要的是,尽管CHA2DS2-VASc评分可预测中风/TIA,但房颤负荷和持续时间均与中风/TIA无关。这些数据表明,在心脏植入式电子装置(CIED)检测到房颤的患者中,一旦发生房颤,中风风险似乎主要是由潜在的危险因素,而不是由房颤负荷或持续时间所驱动的。

 
 

 

2
 
 
 

下一篇论文题为“隔肺动脉束的心外膜径路:解剖学考虑和房顶线完成的临床意义”。该文章研究了连续一百例接受房颤消融术的患者。在上肺静脉之间从头开始创建一条房顶线。如果存在残留间隙,则在下肺静脉之间创建一条底线。此外,共有5例患者供体心脏进行了显微断层扫描成像和组织学分析。作者发现跨房顶线的心外膜传导很常见,但需要仔细的电描记图分析才能发现。在这种情况下,具有明确的确认标准的底线可能是有效的替代策略。心肌厚度和脂肪的影响,可能是房顶线消融过程中难以实现病灶透壁性的原因。

 
 

 

3
 
 
 
 
 

接下来要介绍的是“主动加压对比标准前后位除颤:房颤体外复律。一项前瞻性随机研究”。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在房颤心脏复律时,在除颤电极上主动加压的功效。作者进行了一项双中心随机研究,纳入对象为因持续性房颤行心脏复律的患者。患者被随机分配至标准前后位除颤组,和在前侧电极主动加压组。作者发现,对于持续性房颤复律,前侧除颤电极主动加压,比标准前后位房颤复律更为有效,其除颤阈值更低,成功率更高。

 
 

 

4
 
 
 
 
 

接下来是“射频消融后空白期的房颤预测价值”。当前的共识建议在手术后使用3个月的“空白期”,在此期间应避免对房颤复发患者进行再次干预。作者进行了系统的文献综述和荟萃分析,以确定在空白期无复发的预测价值。对于阵发性房颤,没有早期复发的患者中有89%晚期依然没有复发。持续性房颤的预测值相似,为91%。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在空白期无房颤复发可高度预测导管消融的长期成功。该领域的临床试验可能充分利用这些发现,以更快地评估新消融技术和方法的潜在效用,例如,使用消融成功的早期替代指标。

 
 

 

5
 
 
 
 
 

下一篇论文的标题为“植入式除颤仪(ICD)计算出的呼吸障碍指数的预后价值:DASAP-HF研究”。心力衰竭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的诊断和治疗,或者DASAP-HF研究,前期证明了通过呼吸睡眠暂停算法计算出的呼吸障碍指数(RDI),可以准确识别出植入ICD的心衰患者的严重睡眠呼吸暂停。作者评估了24个月后临床事件的发生率,并研究了与RDI值的关系。植入后1个月计算的RDI用于对患者进行分层(每小时30次以下或以上)。终点为全因死亡,以及全因死亡或心血管疾病住院的组合。在265名入组患者中,有224名具有可用的RDI值。经过2年的随访,作者发现,在植入了ICD的心力衰竭患者中,较高的RDI值与死亡和心血管疾病住院有关。设备检测到的严重睡眠呼吸暂停可独立预测死亡。

 
 
        
6
 
 
 
 
 

接下来是“经皮(S-ICD)与经静脉(TV-ICD)植入除颤仪:最新的荟萃分析”。这项研究的目的是,更新S-ICD和TV-ICD比较的荟萃分析。该分析共纳入13项研究,9073名患者。S-ICD和TV-ICD之间的主要结局风险无统计学差异。与TV-ICD相比,S-ICD患者发生导线和手术相关严重并发症的风险较低,但发生囊袋相关并发症的风险较高。其他结局无明显差异。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在有ICD植入适应症但无需起搏的患者中,就临床上器械相关并发症和不适当电击综合而言,TV-ICD和S-ICD总体上是相当的。

 
7
 
 
 
 
 

接下来是“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CIED)患者上腔静脉腔(SVC)综合征的经皮管理”。作者报告了他们在有症状的CIED相关SVC综合征中经静脉拔出导线的经验。在14年的时间里,在病人量较大的中心共进行了1600多次经静脉导线拔出术。其中,有16名患者接受了有症状的SVC综合征手术。拔除后,有6名患者(37.5%)接受了SVC支架。5例(31.3%)患者在支架植入前进行了球囊血管成形术。有1例(6.3%)由于SVC撕裂导致严重并发症,但通过手术处理得到了满意的结果。11例患者重新植入了CIED。在5.5年的中位随访中,有12名患者(75%)保持无症状。作者得出的结论是,经静脉导线拔除与有症状SVC综合征的经皮治疗相结合,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治疗策略。

 
 

 

8
 
 
 
 
 

下一篇论文题为“重新评估抗心动过速起搏在一级预防ICD接受者中,对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作用:MADIT-RIT的结果”。这项研究的目的是评估抗心动过速起搏(ATP)在一级预防ICD患者中,对≥200次/分的快速室性心律失常的价值。患者被随机分为A,B,C 3组,从检测到室速,到开始治疗的时间延迟分别为3.4秒,4.9秒和14.4秒。尽管最初ATP治疗的使用存在明显差异,但A组与B组, A组与C组的最终电击率是相似的。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在MADIT-RIT中,由于自发终止,治疗延迟导致ATP干预显著减少,而电击治疗则无差异。这些数据表明,对于快速性室性心律失常的早期干预可能是不必要的。在一级预防ICD接受者中,ATP的价值可能被高估了。

 
 

 

9
 
 
 
 
 

下一篇文章是“可穿戴式心脏复律除颤器使用期间心律失常负荷的性别差异”。作者研究了可穿戴式ICD(WCD)或在WEARIT-II注册中的598名女性患者,以及1402名男性患者。作者发现,女性的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事件负荷要高于男性。而WCD使用结束时的ICD植入率相似。这些发现可在使用WCD期间,监测具有高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负荷妇女的心脏猝死危险。

 
 

 

10
 
 
 
 
 

接下来是“心脏复律除颤仪(ICD)更换后的死亡率:DECODE生存评分指数的结果”。DECODE是一项针对983例接受ICD和CRT-D更换治疗患者的前瞻性单臂多中心队列研究。在761天的中位随访期内,有114例患者(占12%)死亡。在多变量Cox回归分析中,纽约心脏协会心衰分级III/IV级,缺血性心肌病,BMI<26kg/m2,使用胰岛素,年龄≥75岁,房颤病史,以及在更换ICD之前30天内住院史,仍然与死亡相关。作者得出的结论是,一个包含有限变量的简单评分,似乎可以预测,接受ICD更换的非选择性真实世界人群的总死亡率。对患者资料的评估可能有助于预测危险性,并促进个性化选择,特别是对于高危患者。

 
 

 

11
 
 
 
 
 

下一篇论文题为“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中心脏传导的多样性-通过同步电生理测试进行评估”。这项研究的目的是通过同步电生理测试,评估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对传导系统的影响。作者发现,相较于基线状态,植入瓣膜之后,HV间隔和QRS持续时间显著增加,而AH间隔却没有增加。植入深度与QRS延长呈正相关,但与AH或HV间隔的变化无关。作者得出的结论是,在TAVI期间进行的电生理测试显示,球囊预扩和瓣膜植入会损害结下房室传导。这种损害与瓣膜植入深度呈正相关,并导致QRS持续时间增加,体表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LBBB。

 
 

 

12
 
 
 
 
 

接下来是“使用随机生存森林和非负矩阵分解法,识别获得性长QT综合症患者全因死亡率的重要危险因素”。共327名获得性LQTS患者被纳入研究。作者发现,癌症以及血清钾和钙水平可以预测获得性LQTS患者的全因死亡率,ECG指标(包括JTc间隔和QRS持续时间)也可以预测。使用随机生存森林和非负矩阵分解分析可显著提高死亡率的预测。

 
 
 
13
 
 
 
 
 

下一篇论文是“三维引导的选择性右室间隔起搏术可保留小儿患者的心室收缩功能和同步性”。非透视3维(3D)电解剖标测系统(EAMs)已被开发用以指引心脏导管并减少透视。作者对接受EAM引导选择性右室起搏的儿童/青少年进行了前瞻性分析。三十二例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患者接受了选择性右室间隔起搏,并获得了较窄的QRS起搏波形,以及较少的放射暴露。24个月的随访显示左室功能和同步性得以保留。作者得出结论,对于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的小儿患者,EAM引导的选择性右室间隔起搏,是一种能够保留LV收缩功能和同步性,并且能降低辐射暴露的可行性技术。

 
 
 
14
 
 
 
 
 

接下来的论文是“心肌纤维方向对新型加热盐水增强射频针尖导管产生的病灶的影响:MRI病变验证研究”。共11只犬使用加热盐水增强射频(SERF)针尖导管系统进行了导管消融。57个病灶中有43个(占75.4%)是透壁的,病灶深度约达到左室壁厚度的90%。病灶大小与功率×射频时间指数呈正线性相关。所有病灶的最大宽度和最大长度分布在左心室中层,此处心肌沿周向分布。作者得出的结论是,这种导管显示出了产生透壁性左室病灶的可能性。更重要的是,SERF病灶沿心肌纤维方向延伸。

 
15
 
 
 
 
 

下一篇文章是“反复暴露于短暂性阻塞性睡眠呼吸(OSA)暂停相关状况下,可在慢性大鼠模型中导致房颤基质的产生”。短暂性OSA状况通过间歇性上呼吸道负压来模拟。在镇静状态下但具有自主呼吸的大鼠中,通过该技术模拟轻度至中度OSA。作者发现OSA的急性模拟与可逆性的心房氧化应激有关。累积暴露于这些短暂OSA相关的状况,会导致房颤基质,并且与房颤易感性增加有关。作者认为,具有较高的夜间异质性的轻度至中度的OSA,可能值得加强管理以防止房颤基质的产生。

 

16
 
 
 
 
 

接下来是题为“自由活动犬交感神经活动的频谱特点及其致心律失常性”的论文。这组作者使用无线电发射器记录了6只自由活动犬的星状神经节神经活动,皮下神经活动,心率和血压。他们发现神经活动具有高频,低频和极低频振荡模式。血压和心率的高频振荡与交感神经活动的高频振荡相关,并且一直存在。更大的低频和极低频神经放电活动可能会覆盖高频振荡。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仅发生在以低频和极低频为主导频率的时间窗内。另外,在皮下神经检测到的神经活动频谱反映了星状神经节中的神经活动频谱。

 
 

 

在以上这些原创论文之后,是一篇当代评论,题为“网络安全性: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对数据和患者安全的需求”。Guenter Breithardt博士以“射频消融治疗心律失常的曙光”为题撰写了一篇观点文章,这是我们庆祝射频消融30周年系列文章中的第3篇。Barry Maron博士撰写了一篇观点文章,题为“Guidant 事件:15年后”。紧随其后的是一篇历史回顾文章,题为“庆祝锂电池心脏起搏50周年”,由Harry Mond博士撰写。

 

 

 
 

我希望您喜欢本期播客。我是《心律学》主编陈鹏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