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起搏动态 | 胡清韵摘译——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用于心脏再同步治疗

微信截图_20201023090904.png

 

心脏电-机械不同步存在于约1/3的心衰伴射血分数减低(HFrEF)患者中,心电图(ECG)表现为QRS波时限延长,且会增加患者发病率和死亡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通过双室起搏提高机械同步性,可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降低死亡率,但约有30%患者对CRT无反应。希氏束起搏(HBP)是另一种实现心脏再同步的手段,但也约有10%-40%的患者术后效果不佳。对于QRS波时限延长且经HBP再同步化失败的患者,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可通过调整房室间期,使HBP下传的激动与左室起搏的激动相融合,以实现心脏再同步。与传统的双室起搏相比,该方法理论上能提供更好的室内同步性和急性期血流动力学状态。Deshmukh A等电生理学家在《JCE》杂志上发表文章,评估了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在有CRT指征且HBP纠正QRS波失败的HFrEF患者中的疗效。

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和研究人群:这是一项回顾性单中心研究,探究了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的疗效。以5年内在Samuel and Jean Frankel心血管中心植入3830电极导线行CRT,且在选择性HBP时QRS波仍≥130ms,并因此经冠状静脉窦(CS)植入左室电极导线的患者作为研究人群。这部分患者表现为:QRS>120ms伴左束支阻滞(LBBB)或QRS>150ms不伴LBBB、HFrEF伴左室射血分数(LVEF)≤35%、NYHA分级II-IV级。

操作流程:使用标测导管定位希氏束,随后将3830电极导线通过C315HIS鞘管送至希氏束部位以实现HBP。选择性HBP判断标准为:起搏信号-心室信号间期和希氏束电位-心室信号间期一致、希氏束导联心室信号出现局部分离、起搏后QRS波及T波形态与自身QRS波及T波形态一致、能记录到单一的希氏束夺获阈值。如出现HBP无法纠正QRS波(如:HBP时QRS>130ms)或夺获阈值超过3.0V@1.5ms,则经CS放置左室导线。术中,所有患者均在右室内放置除颤电极导线。对于植入时HBP阈值较高的患者,将脉冲发生器起搏输出程控为较高或比安全起搏稍低的水平。通常将临床症状重、再同步治疗获益大的患者的起搏参数程控为高能量输出状态。

持续性房颤(AF)的患者需行房室结消融,并无需放置心房电极导线。在这部分患者中,希氏束电极导线与脉冲发生器的心房端口相连,通常使用DF-4型脉冲发生器。非持续性AF患者需放置心房电极导线,选用DF-1型脉冲发生器。左室端口连接适配器,以便将左心室端口的远端用于单极HBP,近端用于单极右室起搏。左室导线与右室端口相连,用于感知室性心律失常。术中,将脉冲发生器程控为双室起搏。术后,将脉冲发生器程控为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调整起搏间期使QRS波时限最短。

随访:术中,分别收集自身心律、HBP、双室起搏、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时的体表心电图(ECG),用于测量不同模式下QRS波时限。在心电图质量合格的患者中,使用矢量心电图测量不同模式下QRS波面积。

术后1、3、6个月对患者进行随访,同时每3个月进行远程监测。初始程控时,在0.6-1.0ms脉宽下评估HBP阈值。如HBP阈值>2V@0.6ms,可将脉宽增加至1.5ms。在术前及随访过程中,完善心脏超声检查记录LVEF和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V)。如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较基线水平LVEF升高≥10%或LVEDV下降≥10%,则认为术后心脏结构改善。如患者在随访过程中NYHA分级改善1级,且未出现心衰导致的住院或死亡,则认为术后临床症状改善。

研究结果
 
基线特征:2010年11月至2018年5月,共纳入21名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32个月。患者行HBP的平均年龄为70.7±9.9岁,其中7名为女性,基线LVEF为27.6±±6.4%,大部分(19/21)NYHA分级为III-IV级。其中13名患者因持续性AF接受房室结消融治疗,除存在AF外,这部分患者的基线特征与其他患者相似(表1)。该研究中,未发生导线移位、气胸、心包积液、囊袋血肿、患者死亡等急性期并发症。

表1:患者的临床及电生理基线特征

急性期电生理参数:术前QRS波时限为170±21ms。选择性HBP时,希氏束-心室(H-V)信号间期为56.8±11.6ms,QRS波时限为157±16ms,HBP阈值为1.7±0.7V@0.8±0.4ms。双室起搏时,QRS波时限为141±15ms。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时,QRS时限缩短至110±14ms(图1A,P<0.0005)。在希氏束起搏42±27ms后顺序起搏左心室,可使起搏的QRS时限最短。在大部分患者中(15/20),这种最佳的起搏间期等于或短于基线H-V间期,仅有2名患者的最佳起搏间期较基线H-V间期长10ms。其中17名患者收集到了合格的ECG,可用于计算基线、双室起搏、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时矢量心电图的QRS波面积。与患者基线(78.1±28.1μVs)、双室起搏(67.5±24.0μVs)相比,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时QRS波面积最小(38.5±22.6μVs,P<0.0005)(图1B)

图1:植入过程中,QRS波时限和面积:QRS波时限(A)和面积(B),在双室起搏时降低,且在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时进一步降低;BIV:双心室,HIS-LVV:希氏束和左心室

在接受房室结消融的13名患者中,QRS波时限在基线、选择性HBP时分别为166±19ms、150±22ms,希氏束夺获阈值为2.2±1.6V。双室起搏时QRS波时限可缩短至137±16ms,且行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时QRS波时限进一步缩短至109±14ms(P<0.005)。其中10名患者(10/13)收集到了合格的ECG,可用于计算矢量心电图的QRS波面积。与总体结果相似,和基线(69.6±19.2μVs)、双室起搏(67.1±23.9μVs)相比,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时QRS波面积最小(32.0±17.4μVs,P<0.001)。(图S3)
图S 3: 与双室起搏 (A)相比,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 (B)时QRS时限更短、面积更小

随访参数:在随访过程中(随访时间跨度1.2-91.4个月;平均29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个月),HBP阈值上升至3.0±2.3V@0.8±0.4ms。阈值升高主要见于6名患者,其术后HBP阈值升高超过1.0V,在随访的第一年(平均133±112天,中位102天)内起搏阈值平均升高3.5±1.2V。其他患者术后起搏阈值稳定,与植入时一致或降低。
在随访过程中,LVEF由基线27.6±6.4%增加至41.1±12.5%(P=0.001)。LVEDV由基线172.3±78.3下降至147.1±70.0ml(P=0,平均随访时间2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0.6个月)。NYHA分级从基线3.1±0.5级改善至2.1±0.8级(P<0.001)。随访过程中,3名患者因心衰(HF)住院,但没有患者出现ICD治疗或死亡。16名患者在随访过程中LVEF增加10%或LVEDV降低10%,判断为术后获得心室结构改善。14名患者在随访过程中NYHA分级提高1级,且未出现心衰导致的住院或死亡,判断为术后获得症状改善。未发现有基线参数,可预测患者对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的反应。
接受房室结消融的患者,术后HBP阈值升高至2.6±2.2V。其中3名患者术后阈值升高超过1.0V。LVEF由基线27.6±6.4%增加至42.6±11.8%(P<0.001),LVEDV由基线171.6±86.1下降至135.9±69.7ml(P<0.05)。术后12名患者获得心脏结构改善,11名患者获得症状改善。
局限性
 
①该研究为回顾性研究,且非连续性纳入患者。受试患者约占该中心所有行CRT患者的8%,无法体现人群中CRT患者的总体情况。
②由于部分信息缺失,无法评估HBP成功率。预计在该中心,存在房室结或希氏束内传导阻滞的患者选择性HBP的成功率约为70%。
③由于未设置对照组且同时存在药物治疗等其他干预手段,随访过程中射血分数、临床症状等指标的改善不能明确归功于CRT治疗。
④该研究只在术中对双室起搏和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进行了对比,且未将其它双室起搏优化方法与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进行比较,如:左室多部位起搏、自适应性左室起搏等。
⑤HBP通常较传统双室起搏的起搏阈值更高,可导致电池寿命缩短。因此,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对心脏电同步性和电池寿命的远期影响,有待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评估。
结论
 
对于有CRT指征且HBP无法纠正QRS波的患者,希氏束-左室顺序起搏可有效提高心脏电同步性,同时改善术后心脏超声指标和临床症状。由于该部分患者传导系统病变较重,少部分术后可能出现HBP阈值明显升高。双室起搏和其他生理性起搏模式在远期疗效上的差异,尤其是对电同步性和电池寿命的影响,仍有待大规模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评估。

微信截图_20201023091101.png

文章摘译自Sequential His bundle and left ventricular pacing for 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J. Cardiovasc. Electrophysiol. 2020 Jul 15. Doi: 10.1111/jce.1467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