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CCC2020|行在蓉城,相聚成都——WEP论坛共探最热点、最前沿

四川省医学会第十三次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会议女医师专场成功举办

2.jpg

蓉城九月,丹桂飘香,四川省医学会第十三次心电生理与起搏学术会议暨第十一届成都心血管病学术会议成功举办。

女医师论坛专场作为传统论坛也独树一帜,在学会各位领导、成员及本次大会主席蔡琳教授的大力支持下,各位专家就希浦系统起搏及无导线起搏两大前沿话题进行了探讨,开展了精彩的主题演讲,论坛内容丰富多彩。

疫情后的首次线下会议

为推广最新学术进展,不遗余力

3.jpg

正如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主任委员黄德嘉教授在致辞中谈到,这是疫情以来第一次线下女医师论坛,具有非凡意义,女医师联盟的每次线下会议围绕起搏、电生理等热点话题展开,在推广最新学术进展和普及临床技巧方面起到重要传播作用,也希望更多男医师加入进来,共同推进学会建设进步。

同时,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也谈到,女医师在工作中有着细致、仔细的优点,近年来,不只在器械植入方面,在心律失常治疗方面也出现了越来越多女医师的身影。希望临床工作中,男女医师们互相配合,发挥聪明才智,努力将工作做到最好。

创新、突破|左束支起搏大有可为

 

 

论坛分为三个专场:

第一个环节邀请到了黄德嘉教授、张澍教授、陈柯萍教授作为主席,由陈柯萍教授、蔡琳教授担任主持。

陈柯萍教授、江苏省人民医院邹建刚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刘兵教授、上海市胸科医院李若谷教授、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薛小临教授、贵州省人医院俞杉教授带来希浦系统起搏相关话题解读。

陈柯萍:左束支起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5.jpg

陈柯萍教授就左束支起搏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讲解。

左束支起搏有着感知高、阈值低,适用于远端传导系统病变,电极导线固定牢靠,不需要备用电极导线等优点。首先适用于心动过缓患者,与右室起搏相比QRS更短;除此之外,还可以用于心衰伴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

 

  陈柯萍教授指出:“左束支起搏弥补了希氏束起搏的不足,临床应用于需要心室起搏的患者,心衰伴QRS增宽的患者,以及左室导线植入失败、CRT无反应、PICM的患者。但目前,左束支起搏也存在一些问题,在诊断标准上仍有争议,植入成功率还有待提高,适应证尚不非常明确,这些都需要更多的循证医学证据来回答。”

邹建刚:简化流程,轻松搞定左束支起搏“九分法”

6.png

  左束支起搏作为生理性起搏的后起之秀,势头正猛,邹建刚教授团队今年在《Heart rhythm》上发表的关于左束支起搏的“九分法”植入电极策略为左束支起搏领域进展又带来了一大进步。

  邹建刚教授通过远程线上的方式,为我们详细介绍了“九分法”策略的研究过程及优势。

研究共纳入了70例希氏束或左束支起搏的患者,分析透视图像,并确定RAO 30°投影中的心室收缩环,将其与心尖区域九分,所有希氏束起搏导线分布在第二区,而左束支起搏导线在第二区和第五区交界处。九分法的提出将为左束支起搏电极位置确定和固定提供重要依据,提高左束支起搏成功率。

刘兵:从左右束支解剖结构解读指导如何实现更好的左束支起

7.jpg

  刘兵教授从左右束支的解剖结构、器械选择及结合影响及腔内图行左束支起搏操作三方面进行了讲解。房室交界处的纤维脂肪将分开心房心肌与心室心肌,房室结延伸his束,至共同房室束分为左右束支。

  她谈到,熟悉传导束解剖是行左束支区域起搏的基础,左束支及其分支解剖特点是实现左束支起搏的根本,临床实践中需要将影像、腔内图紧密结合。

李若谷:LBBP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8.png

李若谷教授总结了LBBP在心衰患者中的应用。

李教授指出,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心衰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AVB、升级、房室结消融的个案报道,在心衰合并LBBB患者中,LBBP可以获得满意疗效,且可能优于BVP。在非LBBB患者中,LBBP效果如何还有待进一步验证。HBP的心室同步性最佳,LBBP需与自身右束支传导融合以达到更为满意的同步性。

薛小临:希浦系统起搏的适应证建议

9.jpg

薛小临教授总结了希浦系统起搏的适应证,包括:

左心室导线植入失败患者;CRT术后无应答患者;药物控制心室率不理想的房颤伴心衰,且经导管消融失败或不适合房颤消融,需要房室结消融控制心室率的患者;慢性房颤伴心衰,需要高比例心室起搏(>40%)的患者。

HBP尚处于起步阶段,需开展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其近期及远期疗效,尤其是对生存率的影响。

俞杉:LBBP中损伤电流的临床价值评价

10.jpg

俞杉教授对LBBP中损伤电流的临床价值进行了解读,较好的LBBPCOI可以预估后期电极的稳定性,减少电极脱位阈值升高等事件的发生。

COI对于术中电极起搏位置的评价及术后电极的稳定性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意义。左束支电位伴随相关的COI是LBBP术中较为常见的电生理特征,发现并识别可帮助判断左束支是否夺获,判断阈值及导线是否穿孔。

少即是多|Micra无导线起搏器临床应用

 

  第二场学术讨论围绕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展开。

本场活动邀请到蔡琳教授、绵阳市中心医院罗彩东教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胡咏梅教授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邓晓奇教授主持,由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华伟教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汤宝鹏教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和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范洁教授带来关于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应用讲解。

华伟:Micra无导线起搏的临床研究解读

11.png

华伟教授带来了关于无导线起搏器临床研究的解读。

华伟教授指出:无导线起搏技术避免了导线的静脉植入与存留,减少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微型起搏器将电池、环路和起搏电极集成为可全部植入心腔内的“袖珍胶囊”,而经能量转换的无导线起搏通过超声或电磁能量转换成为起搏电脉冲,改变了起搏器的能量传输方式,是起搏技术的巨大革新。

目前无导线起搏器国内尚处于初步临床应用阶段,真正广泛应用于临床还有待时日。

汤宝鹏 :Micra无导线起搏的前景展望

12.jpg

汤宝鹏教授谈到了无导线起搏的前景,认为Micra无导线起搏的应用开启了起搏的新纪元,创新的体验,改变了起搏器的植入规则。

“无导线起搏器的创新及优势、临床优势明显。”

汤宝鹏教授表示,Micra AV开启了无导线起搏房室同步新篇章,另外,Micra AR及Micra DDD也将完美补充无线家族,丰富细化,使更多患者受益。

刘兴斌: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流程及培训要点

13.jpg

刘兴斌教授介绍了无导线起搏器的植入流程,包括:

1、静脉通路建立,超硬导丝送达上腔静脉;

2、传送鞘管准备及插入;

3、Micra递送导管准备及送入右心房;

4、Micra递送导管跨三尖瓣进入右心室送到右室间隔部;

5、释放Micra起搏器;

6、牵拉试验及程控测试;

7、移除栓绳;

8、移除导管及鞘管,缝合皮下组织止血,结束手术。

 

范洁: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注意事项

14.jpg

范洁教授总结了Micra无导线起搏器植入中的注意事项,包括:1)用足够的肝素盐水冲洗;2)冲洗传递系统,不能回抽,不能弹Micra。

范洁教授同时讲解了在装置植入的注意事项要点:1)全程肝素很重要,逐步扩张股静脉;2)递送系统进入导引系统时,转动递送系统要用控制手柄;3)低位跨三尖瓣,有利Micra定位;4)Micra应释放于间隔,释放前必须顶出足够压力(鹅颈);5)释放Micra的时候要先快后慢,移除栓绳需缓慢。

实践出真知,Micra无导线起搏器病例分享

 

最后一部分的课程主要围绕Micra无导线起搏器的病例分享展开。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刘兴斌教授、德阳市人民医院邓晓剑教授、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郎明健教授主持,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徐原宁教授、四川省人民医院唐艺加教授和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童琳教授带来病例分享。

15.jpg

徐原宁:该患者为血液透析患者,因透析通路置管导致全身多处静脉阻塞或狭窄,1个月前外院行起搏器手术提示左侧锁骨下动脉远端闭塞,股静脉造影提示上腔静脉下段狭窄,综合考虑后决定为患者植入无导线起搏器,手术过程顺利,患者术后恢复良好。徐原宁教授总结道,无导线起搏器植入股静脉穿刺成功至关重要,另外,选择间隔植入可以减少心包填塞并发症风险,术后较低的阈值也可以保证较长的寿命。

16.jpg
唐艺加:患者老年男性,窦性停搏,晕厥1次,最长RR间歇4.3秒,既往糖尿病病史,晕厥细节符合心源性特征。在起搏器植入考虑上,患者及家属对有导线起搏器的导线并发症有心理阴影,强烈要求无导线起搏器植入;患者本身消瘦,糖尿病;间歇性窦性停搏,平均心率不慢/非起搏依赖;患者心功能正常以及下肢静脉入路未见异常。综合考虑,为患者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17.jpg
童琳:患者入院诊断为肥厚非梗阻性心肌病,扩张性心肌病样改变,二尖瓣中度反流,三尖瓣重度反流,持续性心房颤动伴III度AVB,慢性心功能不全,ICD电池耗竭,2型糖尿病。起搏器程控报告显示VVI工作模式,基础频率75次/分,阈值0.5V,感知无,电极阻抗正常,VP>99%,无电击及室速记录。24年前因III度AVB先后在右侧及左侧安置双腔起搏器,5年前因肥厚性心肌病间隔显著肥厚行I级预防在起搏器电池耗竭时升级为ICD。此次入院LVD 55mm,EF 50%,左室最厚处14mm,在综合考虑继续更换为ICD,升级CRTP,希浦系统起搏以及无导线起搏等治疗方案上,通过系统评估及征求患者意愿,最终为患者植入Micra无导线起搏器。

希浦系统起搏是目前最接近生理状态的起搏方式,在心衰患者的应用中有着稳定的低起搏阈值和良好的电机械同步性,为心衰患者带来获益。

无导线起搏器由于其突破了传统起搏器导线的限制,有着各种优势,目前在临床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电生理女医师联盟一直致力于提供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和规范化医师教育,希望通过本期活动的热身,下半年能有更多的女医师学术交流活动举办,进一步促进我国起搏电生理水平不断进步!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