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art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八月刊 中文版)
1
本月的精选文章是来自以色列特拉维夫大学的Chorin等人的一篇名为“葡萄柚汁延长健康志愿者和长QT综合征患者的QT间期”的原创文章。我们的在线编辑Daniel Morin博士在www.heartrhythmjournal.com网站上发布了一篇作者视频访谈。作者进行了一项开放,随机,交叉研究。他们发现摄入1到2升的粉红葡萄柚汁会导致显着的QTc延长,女性的延长比男性更显著,尤其是长QT综合征患者。我在门诊随访一位患有致病性KCNH2突变的20岁女性。与Chorin的报告一致,我的患者在服用大量葡萄柚汁后有明显的QTc延长。鉴于这些发现,应建议患有长QT综合征的患者避免使用葡萄柚汁。
2
下一篇论文题为“经皮心外膜标测和消融治疗顽固性心房颤动的可行性”,来自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Jiang等人。作者通过剑突下经皮穿刺方法对18例患者进行了房颤外膜-内膜联合标测。其中有4例标测出左房后壁存在非透壁性低电压区。通过使用心外膜电压数据进行引导,实现后壁的透壁隔离。作者得出结论,在心内膜导管消融房颤期间,电生理医师采用联合经皮心外膜标测和消融左心房是可行的,并且可能成为难治性病例的辅助手段。这篇文章很有意思,因为它显示了心外膜标测/消融方法对持续性房颤的贡献。
3
来自瑞士日内瓦大学医院的Johner等人撰写了以下文章,题目为“肺静脉隔离术后房颤可诱发性的演化:肺外静脉房颤基质改变的电生理学证据”。作者通过短阵快速性起搏诱发房颤。而可诱发性递增定义为在二次手术中经过更进一步的消融仍能诱发房颤。结果显示,与复发规律性房速的患者相比,首次消融后复发房颤的患者在再次手术时更频繁的表现出可诱发性递增。可诱发性的递增与复发性房颤的类型,更大的左房体积和进行性右房增大相关。这些发现表明,肺静脉隔离后房颤可诱发性的变化可准确地反应肺静脉外部的房颤维持基质的改变。
4
接下来是耶鲁大学的Lampert等人的“β受体阻滞剂对由于愤怒或压力引发的症状性心房颤动的影响”。作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对照,电子日志为基础的研究,对91名患者一年内房颤发作前的情绪进行了研究。总体而言,房颤发作的可能性在愤怒或面对压力期间显著提高。然而,这种影响在使用β受体阻滞剂患者中显着减弱。这些发现可以通过心理压力期间交感神经张力增加和迷走神经活动减少来解释。愤怒和压力可能是心房颤动的可改变的危险因素。
5
以下文章题为“后内侧乳头肌下方的缺血性室性心动过速:一种特殊的类型”由加拿大Kingston女王大学的Enriquez等人撰写。作者研究了10 例已证明存在下壁瘢痕并且心内膜消融失败的复发性缺血性室速患者。心外膜标测成功地在后内侧乳头肌对应的心外膜处标测到11种可诱发的室速。在这些室速中,8种具有右束支传导阻滞形态,而3种显示左束支传导阻滞形态。有10种在下壁导联呈QS波。在大多数患者中实现了消融后无法诱发。作者得出结论,在下壁缺血性瘢痕的患者中,室速可能来自后内侧乳头肌深部的区域,限制了单纯心内膜消融的效果。这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室速,需要用心内超声进行基质鉴别和心外膜标测。
6
下一篇文章的标题是“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消融后植入起搏器的晚期风险增加”。来自于瑞典默奥大学的Kesek等人, 通过瑞典导管消融数据库确定了2004-2014年间首次接受射频消融的患者。将该群体与旁路消融患者以及匹配的对照组进行比较。在手术后30天内,约1.4%的AVNRT患者,0.7%的旁路患者和0.4%的对照组需要植入起搏器。作者得出结论,AVNRT消融术后晚期起搏器植入的风险虽然较低,但与对照组相比高出三倍。但是,该报告没有包括有关消融的详细信息。因此,这些现象的机制仍不清楚。
7
接下来是“射频消融治疗主动脉瓣起源的特发性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医源性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来自筑波大学的Shinoda等人。消融后,32例主动脉瓣起源的频发室早患者中有5例发生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而在13例乳头肌消融的对照组中只有1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发生与较长的消融时间和较高的平均输出相关。没有患者需要任何额外的医疗管理或外科手术。作者得出结论,医源性轻度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在主动脉根部消融的患者中发生率较高,这与在主动脉窦区的广泛消融以及导管本身的机械因素有关。主动脉窦消融后患者需要仔细随访,但应注意的是,本研究中没有一例主动脉瓣关闭不全需要手术干预。
8
来自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和皇家阿德莱德医院的Munawar等人撰写了一下篇文章,题为“心室起搏负荷和心房起搏治疗对心房颤动进展的影响”。这是一项对超过8,000名患者进行的21项随机对照试验的荟萃分析。他们证明减少心室起搏频率的模式并没有显着抑制房颤的进展。心房起搏模式可以抑制房性期前收缩负荷,但不能阻止房颤进展。该荟萃分析受到研究中存在人群的异质性的限制。降低心室起搏负担仍可能在某些特定患者群体中预防房颤。
9
下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具有冗余导体的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电极的内绝缘层破损”,来自明尼阿波利斯心脏研究基金会的Hauser等人。作者搜索了FDA MAUDE数据库内绝缘层破损和其他原因导致的故障。Durata导线失效的主要原因是绝缘层破损,导致11次室速 / 室颤治疗失败。作者得出结论,Durata 表明,在更换脉冲发生器或怀疑存在绝缘缺陷时,可以对Durata电极进行高电压测试。
10
接下来是来自德国慕尼黑大学医院的Rizas等人的“周期性复极动力学作为心肌梗塞后的风险预测因子”。周期性复极动力学是一种新颖的ECG现象,其指的是与交感神经激活相关的低频率的心脏复极化调节。作者前瞻性研究了455名心肌梗死幸存者,随访时间为27个月。周期性复极动力学增加与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显着且独立相关。该研究验证了先前回顾性研究的结果,证实了周期性复极动力学在危险分层中的临床重要性。
11
接下来是一篇题为“运动测试疏漏导致年轻心脏骤停幸存者中儿茶酚胺敏感性多形性室性心动过速漏诊和延误诊断”的论文。本文由Mayo Clinic的Giudicessi和Ackerman撰写。作者回顾了101名心脏结构正常的年轻心脏骤停幸存者。其中,15人最终被诊断为CPVT,而这15人之中有三分之一的诊断被延误了,因为运动压力测试要么从未进行过,要么进行了压力测试,但患者被误诊。运动试验和/或儿茶酚胺激发试验应该是年轻人心脏骤停后的标准治疗,特别是劳累或情绪相关的心脏骤停。
12
来自英国伦敦Guy's and St Thomas' NHS 信托基金会的Gould等撰写了以下文章,题目为“通过心脏磁共振对瘢痕异质性纹理分析的平均熵值预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治疗”。作者研究了114例ICD植入前接受心脏磁共振成像的患者,随访时间中位数为955天。在使用心脏磁共振纹理分析将瘢痕异质性通过平均熵值量化后,作者发现瘢痕异质性是多种类型心肌病群体和单纯缺血性心肌病组中适当ICD治疗的独立预测因子。结果表明心脏磁共振纹理分析在预测室性心律失常和ICD植入患者风险分层中的潜在作用。本文还提出心室瘢痕异质性在心律失常的发生中起作用。
13
下一篇文章作者是万居易等人,来自我在印第安纳大学的实验室。该论文的标题是“活动状态下犬皮下神经刺激的抗心律失常和致心律失常作用”。我们前瞻性地将22只狗随机分成5个不同的输出组,输出范围在0-3.5mA。通过神经刺激器和胸部皮下电极进行皮下神经刺激。结果显示,在可活动犬中,低输出皮下神经刺激引起心脏神经芽生,并增加血浆去甲肾上腺素浓度和阵发性房性心动过速发作的持续时间。相反,高输出皮下神经刺激显示出抗心律失常作用。皮肤电刺激是一种潜在的控制心律失常的方法,但也可能像其他形式的治疗一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
14
接下来是一篇题为“直视下经皮微创植入微型心外膜起搏器:在仔猪模型中的可行性研究”的论文。该论文由Kumthekar等人在华盛顿特区的儿童国家医疗中心撰写。在婴儿中,起搏器植入只能选择心外膜电极植入并需制作腹部囊袋。作者提出了一种微创解决方案:植入带有类固醇洗脱电极的微型起搏器原型机,该电极可在胸腔镜直视下固定在心外膜上。该方案已在12头仔猪中测试并取得成功,显示这种方法是安全的,并且避免了开胸手术和制作腹部囊袋。这项新技术有朝一日可能会降低与婴儿起搏器植入相关并发症的发病率。
15
这些原创文章之后是三篇综述。第一篇由波尔多大学的Haissaguerre等人撰写,题为“可在远端浦肯野系统重复诱发的特发性心室颤动。”第二篇综述来自意大利锡耶纳大学的Capecchi等人,名为“自身免疫性和炎性钾离子通道病引发心律失常的临床证据和分子机制”。第三篇综述题为“左心室起搏的替代性方法,用于最佳心脏再同步治疗”,由Galand等人在法国雷恩大学撰写。托马斯杰斐逊大学医院的Ho和Logue撰写的本月“异常长RP心动过速的终止 - 机制是什么?”。来自俄克拉荷马大学的Scherlag和Po写了一篇题为“希氏束电位记录和起搏在临床医学中的五十周年”的观点文章。本月的HRS 40周年观点由哥伦比亚大学的Andrew Wit博士撰写,题目是“在创造时出现 - 我对心律失常细胞和临床电生理学起源的看法”。
希望大家喜欢这期播客。我是心律学主编陈鹏生。
我是《心律学》杂志主编陈鹏生,再次感谢各位收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