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起搏动态|折剑青:远程监控在皮下ICD患者中的作用-来自前瞻性注册研究的数据

       在ICD的治疗中,远程监控通过自动传输起搏器无线信号到远程监控装置,对于预防ICD患者心源性猝死具有重要作用,在指南中为I类推荐。多项临床研究表明,远程监控可提高患者随访安全性,减少不必要的治疗及急诊患者,并可降低死亡率。皮下ICD作为传统ICD的替代治疗,其优势在于无需经静脉ICD植入系统,从而减少起搏器电极相关并发症。虽然皮下ICD的治疗越来越广泛,然而目前尚无有效临床研究评估远程监控在皮下ICD的应用。本研究中在前瞻性队列中,随访了LATITUDE™NXT远程监控系统在皮下ICD患者中的应用。
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及研究人群:本研究是一项前瞻性研究,连续纳入Lille医院自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接受皮下ICD治疗的患者,通过LATITUDE™NXT远程监控系统对这些患者进行随访。
图1. 研究流程图
       远程监控系统及数据采集:皮下ICD的远程监控系统LATITUDE™NXT自2014年起开始使用。较颈静脉ICD患者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患者需每周启动监控,通过按键将信息传输至远程接收装置。如未启动远程监控,远程装置会每周自动提醒患者进行监控。患者在出现症状时,也可启动额外的远程监控。最后,医护人员也可以发起远程程控,以利于ICD数据读取。较传统经静脉ICD相比,皮下ICD远程监控系统可以实现数据的自动传输。这一传输系统需要良好的患者教育及依从性。此外,皮下ICD的远程监测信息较静脉ICD更为简单。通过远程监测系统,可以实现提高患者依从性等临床获益。传输相关性定义为:每个患者引起反应或者干预的传输次数/每个患者的总传输次数。
研究结果
       基线特征:研究共入选自2015年9月至2017年1月共69名接受皮下ICD治疗患者,平均随访时间为415±96.3天。基线指标见表1。平均年龄为44.6±15.6,女性患者17例(24%)。17名患者患有缺血性心肌病,16名患者患有肥厚梗阻性心肌病,基础心血管疾病见图2.平均射血分数为51.1%±18.4,9名患者既往有心房颤动或心房扑动病史。32名患者为一级预防。
图2 基础心血管疾病

表1:患者基线资料表
       传输事件:随访过程中,8名患者事件经远程监控系统传输。这些事件包括9次ICD放电,及8次未治疗事件。6名患者出现ICD放电,包括6次恰当的和3次不恰当的ICD放电。7次ICD放电患者并无感觉,可能因为放电发生在夜间。传输信息总结在表2。不恰当放电的原因包括2例T波过度感知和1例室上性心动过速。38次提醒原因包括无最优化监测及院内皮下ICD安装。检测过程中无电极因素引起的传输。
表2:传输事件
       未传输事件:6个患者18个事件未由远程监控系统传输。其中,12个事件反复ICD放电患者在传输前住院治疗,6个事件为单次ICD放电后急诊治疗。
       警报后反应及干预:所有传输事件中,14/17(82%)事件引起反应,9/17(53%)事件导致干预。每次ICD放电均引起反应,7/9放电引起早期干预。未处理事件中,5/8事件引起反应,2/8事件引起早期干预。反应及干预总结见表3。
表3:反应及干预
       死亡率及主要时间:随访中,总死亡率为1%(1例)。4%(3例)患者发生点风暴,1%(1例)患者出现器械感染。没有患者因为心功能不全入院。
讨论
       主要结果:本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包括(1)在目前传输的方法中,皮下ICD的远程传输可以实现12%患者的相关事件识别;(2)相关事件识别可实现53%患者的早期干预;(3)除了相关传输外,还存在很多无法识别的传输,每名患者只有3%的传输具有临床相关性。
       传输事件及相关传输: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包括,在1年的随访中,显著患者通过远程监控实现相关事件传输,并且大多数传输引起早期反应及干预。远程监控在近年来已成为ICD患者治疗的临床常规。部分临床研究表明,ICD的远程监控可带来许多临床获益,包括早期临床及器械事件的识别,降低住院率及医疗资源的使用等。Parthiban等人的荟萃分析提示,远程监控可显著减少临床事件的识别时间,并减少临床决策的制定时间。远程监控目前已经被指南推荐,用于ICD患者的随访中。既往尚无皮下ICD远程监控相关报道,本研究针对皮下ICD患者进行了前瞻性研究。其中传输事件包括ICD放电及未经治疗的事件。ICD放电与患者死亡率及长期不良事件有关,因此,对这些事件的早期识别可让医生尽早干预,避免进一步的放电、电风暴、心衰住院率等。但远程监控在皮下ICD患者中对生存的预测价值仍需要进一步评估。同时,部分患者出现ICD放电,并未告知医生,远程监控可预防这些情况的发生。本研究中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患者基线水平及基础心血管疾病有关。高危患者远程监控传输的评估有待进一步进行。
       皮下ICD的高传输负荷:本研究提示皮下ICD的远程监控存在较高的传输负荷。每名患者仅3%的传输具有临床意义,仅0.6%传输需要临床干预。大多数传输为不需干预的患者发起的传输。高传输负荷主要由于皮下ICD的传输方式特点以及传输种类的单一引起、手动操纵皮下ICD传输是引起无效传输的一大原因,使得传输事件的临床相关性存在疑问。虽然远程传输为患者及医护人员都带来了工作便利,但由于传输负荷高增加了技术部分的工作量,电话随访耗费时间并可能引起患者的焦虑情绪。因此优化传输方法是目前面临的一大挑战。尚待研究探索皮下ICD的成本效率。
       可能的解决方案:未来通过自动传输可能降低ICD的高传输负荷,患者引起的传输仅在ICD放电时允许进行。同时,应反复进行患者教育,加强患者对远程监控的理解。
结论
  在目前的远程传输方式中,皮下ICD患者的远程传输可实现12%患者的事件识别,但同时存在不易识别的高传输负荷。因此,采取有效干预手段实现LATITUDE™NXT远程监控系统优化,提高患者教育,对于提高远程监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局限性
       作为前瞻性观察研究,该研究有一定的局限性,需要RCT研究对皮下ICD患者的远程监控获益进行评估。研究中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相对较低,这可能与患者基线水平及基础心血管疾病有关。高危患者远程监控传输的评估有待进一步进行。

文章摘译自:A report on the impact of remote monitoring in patients with S-ICD: Insights from a prospective registry. PACE. DOI: 10.1111/pace.13598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