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Heart Rhythm主编—陈鹏生教授语音速递(三月刊 中文版)

<<  2019年03月第一期  >>
1
本月的特色文章题目为“从手术和经济角度对比Watchman左心耳封堵术中心腔内超声和经食道超声在的应用”。作者是来自休斯顿卫理公会DeBakey心脏和血管中心的 Hearm等人。我们的在线编辑Daniel Morin博士在www.heartrhythmjournal.com网站上发表了作者的访谈视频。研究表明,与经食道超声相比,在Watchman装置左心耳封堵术中使用心腔内超声同样安全、可行、并且成本相当。此外,避免全身麻醉使心腔内超声因此更舒适且侵入性小。该研究的不足是缺乏随机性,并且其结果可能仅适用于具有丰富心腔内超声经验的术者。

2
下一篇文章由D'Souza等人撰写。来自哥本哈根大学医院,题为“乳腺癌合并房颤的发病率”。作者对74,000名乳腺癌患者和随机入选的222,000人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乳腺癌患者的房颤发生率增加。乳腺癌的治疗可能间接影响房颤的发生风险。电离辐射呈剂量依赖性增加发生心力衰竭和缺血性心脏病的风险,而这两者都是房颤的危险因素。然而,这种相关性的机制仍不明确。

3
接下来是“经食道超声检测到的致密烟雾样回声, 对接受导管消融的房颤患者的卒中风险的影响”,由来自德克萨斯州心律失常研究所(德克萨斯州奥斯汀市)的Gedikli等人编写。作者研究了2500名患者。研究发现,在接受不间断抗凝治疗的导管消融患者中,左房致密烟雾样回声与围手术期血栓栓塞事件无相关性。然而,其与晚期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显著相关,且无论CHA2DS2-VASc评分如何。这些发现提供了一个假设,即左心耳封闭可以预防伴有致密烟雾样回声的患者的晚期血栓栓塞事件。这个假设可以通过前瞻性研究来检验。

4
来自Tulane大学的Viles-Gonzalez等发表了题为“美国室性心律失常和心脏性猝死患者的转归”的文章。作者研究了2010年至2015年间全美国住院患者,确认了291,000名室性心律失常患者。在研究期间,他们发现因室性心律失常入院的患者减少,ICD使用减少,室速消融的应用发生了变化,心脏性猝死患者的院内死亡率增加。作者从这些数据中确定了不良的预测因素,这些预测因素可能有助于为患者进行心脏性猝死风险分层。而美国心脏性猝死的流行病学是否真的发生变化需要依靠前瞻性研究来确定。

5
接下来是两篇有关房室结旁消融的文章。第一篇是克利夫兰诊所的Chung等人的 “心室-希氏束旁路和心室-房室结旁路的临床表现”。作者描述了7例由这些旁路引起窄QRS心动过速的病例。其中6例成功完成旁路消融。他们认为,心室-希氏束旁路和心室-房室结旁路相关的快速性心律失常应该与典型的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区分开来。利用文章中的标测技术可以成功完成这些旁路的导管消融。第二篇来自中国广东省心血管研究所的罗等人 ,题目是“使用简易的起搏策略消融右侧希氏束旁室性心律失常”。作者利用起搏技术来区分近场和远场希氏束电位。14例患者中有13例消融成功并且未引起房室传导阻滞。两篇论文都报道了用于标测和消融起源于房室结附近的心律失常的新技术。

6
接下来的文章题目是 “RHYTHMIA标测系统用于儿科患者的安全性和准确性”,作者是来自日本埼玉医科大学国际医疗中心的Mori等人。作者研究了23名体重低于20公斤的患者。研究表明该系统可以安全有效地用于标测儿科患者的多种心律失常。

7
来自日本东京女子医科大学的Yagishita等发表了下一篇文章,题为“从左心室刺激到QRS起始的时间间隔是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的新的预测因子”的。研究发现有应答者的左室刺激到QRS起始的间期较无应答者明显缩短。左室刺激到QRS起始间期小于37ms的患者显示出96%的CRT应答率。作者认为左室刺激到QRS起始间期的检测可能有助于避免在瘢痕区起搏,从而提高CRT应答率。

8
下一篇文章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Quast等人。标题是“评估植入位置和预测皮下植入式除颤器除颤成功率的新工具:PRAETORIAN评分。”PRAETORIAN评分是基于临床和计算机模型中影响除颤阈值的因素,包括线圈下脂肪,脉冲发生器下脂肪和皮下ICD脉冲发生器的前后定位。 PRAETORIAN评分可以通过常规胸部X线检查识别具有高除颤阈值的患者,并向植入者提供反馈。如果能够通过前瞻性随机试验证实,该评分可能有助于指导皮下ICD植入。

9
接下来是来自洛杉矶的Cedars-Sinai医疗中心的Ni等人的“心脏骤停昼夜规律和周规律的意外转变:俄勒冈意外猝死研究”。在2002-2014年间,作者确认了1535名发生心脏骤停的成年人,并记录了发生首次紧急医疗接触的时间。他们未观察到预期中的心脏骤停高峰发生于清晨或周一。作者推测心脏骤停时间规律的转变可能是由于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出现,使人们每周7天,每天24小时都可以进行娱乐,社交甚至工作所导致。

10
来自德国汉堡的Fink等人发表了接下来的文章,题为“肺静脉隔离对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无应答患者的双心室起搏的积极影响”。作者发现房颤导管消融可显著改善心力衰竭伴房颤患者的CRT应答。这种获益可能来自稳定的窦性心律和更高的双室起搏夺获频率。该结果支持心力衰竭的节律控制策略。

11

下一篇论文的标题是“左室功能保留的房颤患者进行导管消融可以逆转左心室结构重构”。作者是来自德国哥廷根大学医学中心的Kowallick等人。他们发现导管消融后,成功恢复窦性心律的患者的初值T1值明显下降,而房颤复发患者则没有变化。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左室收缩功能保留的房颤患者中发生了心律失常诱发的亚临床左室结构重构。这种重构也许可以通过成功的房颤消融逆转。该发现提示房颤可能引起心室心肌病。

12

下一篇文章来自法国波尔多的Duchateau等发表 “无创心脏激动标测的优势和不足”。在55例患者中,作者直接比较了ECGi技术生成的无创心室激动图与心外膜高密度接触性标测图的结果。作者发现,ECGi激动标测和接触性标测的结果整体上一致性较差且存在异质性。由ECGi标测出的的阻滞线和心外膜突破点并不准确。不足的是,该研究使用了双极电图来确定局部激动时间,而双极电图有其自身局限性。此外,双极电图难以充分研究复极化模式。

13

接下来的是来自明尼苏达大学的Mattson等人的“在犬动物离体模型中,希浦系统生理性起搏的电学参数随植入位置改变而改变”。作者在5只犬的心脏中,将电极固定在记录到希氏束电位的部位,之后进行起搏研究。作者发现在希氏束近端起搏可获得更好的QRS形态且夺获阈值并不显著增加,亦即更好的希氏束选择性夺获。相对于希氏束远端起搏,在希氏束更近端的部位起搏提高了希氏束起搏的选择性,并且可以转换为电学和解剖学上的益处。

14

来自华盛顿大学的Dougherty等人撰写了下一篇文章,题目是“患者合并参与者试验:两种干预方式改善首次ICD植入患者预后的随机对照试验”。作者进行了一项前瞻性随机临床试验,比较了两种在首次ICD植入后实施的基于社会认知的干预方式。他们发现在ICD植入后,有同伴参与的恢复期干预方式对二者均有益处。除了ICD的生存获益之外,能够帮助患者及其同伴提高携带ICD生活质量的干预措施是必要且有前途的。

15

接下来的两篇综述类文章。第一篇标题为“写给临床电生理医师:生物电极综述”,由Emory 大学的Iravanian 和 Langberg撰写。第二篇名为“致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如何从血液中寻找答案?”来自意大利米兰的Stadiotti等人。接下来是休斯顿卫理公会医院的Tavares和Valderrábano撰写的一篇题为“经静脉逆行乙醇消融治疗室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经验类文章。本月的HRS 40周年观点由Raymond E. Ideker博士撰写,标题为“发生了什么?”

最后,希望大家喜欢本期广播。我是《心律学》期刊的主编,陈鹏生。

我是《心律学》杂志主编陈鹏生,再次感谢各位收听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