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重磅!“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远程随访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2019年3月1日,“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远程随访中国专家共识”在第十一届全国室性心律失常专题会议(VAS-CHINA)上正式发布。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远程随访中国专家共识发布会
 
  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学分会主任委员黄德嘉教授,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学分会心脏远程医疗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张澍教授、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黄从新教授及心脏远程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们出席了发布会。黄德嘉和张澍教授首先宣布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博学分会和中国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远程随访中国专家共识”正式发布。

黄德嘉教授致辞
  黄德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远程随访中国专家共识的出台对临床实践有很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市场上很多心血管植入器械都有远程监测功能,开展远程随访可以一定程度上减轻病人负担和医院工作量。未来,我们要把这项技术向基层推广,基层从业者通过共识对这项技术有了一定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地开展远程随访工作。

 张澍教授介绍共识发布及推广计划
  张澍教授介绍了共识的策划、撰写、讨论、定稿、发布和推广计划。植入器械的远程监测,是近年来发展非常快的技术, 既有不断技术创新,不断学习的要求, 也有不断普及和规范的需要, 按中华医学会心电起搏分会对各工作委员会的专业要求,受主任委员黄德嘉教授的委托, 心脏远程工作委员会负责起草并联合中国医师学会心理学专业委员会组织制定,心血管植入电子器械,应用管理的专家共识, 这是一项行业的重要工作, 感谢各位专家的积极参与和贡献, 目前已初步完成,同时还进一步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和建议,完善后,将会近期在相关杂志和媒体发表, 同时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是未来的进一步推广和宣传, 落实共识,应用共识。

  随后,中国专家共识的两位执笔专家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陈柯萍教授和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分别就国内外远程随访研究进展和中国专家共识内容做出精彩讲解和解读。

“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远程随访中国专家共识”专家解读
 
陈柯萍:国内外植入型心脏电子装置远程随访研究进展
  陈柯萍教授回顾了国内外植入型心脏电子装置远程随访研究进展。她介绍到2008年HRS/EHRA CIED随访专家共识要求植入起搏器等器械后需要定期随访,但定期常规随访存在一定缺陷,缺乏对有症状或无症状事件的早期识别,无法连续监测。近年来随着CIED植入数量逐年增加,传统门诊随访模式的问题也愈加突出。在此前提下,远程随访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此后一系列临床试验证明,远程随访可以减少常规随访次数,增加依从性;缩短平均住院时间,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早期发现隐匿事件,增加时间获益;对严重功能异常事件进行快速处理;增加患者满意度;心衰患者可降低死亡率;节省费用,从安全性、有效性以及卫生经济学的角度肯定了远程随访的价值。
  因此,2012 ACCF/AHA/HRS指南在2008年指南的基础上明确了远程随访的应用地位,2012 ERHA/HRS指南更是首次指出CRT器械提供的诊断功能配合远程随访有助于早期发现和干预患者心衰进展。随后,2013 ESC指南直接将具有远程随访功能的植入器械作为IIa类推荐;2015年HRS关于远程监测的专家共识提出远程监测应作为标准管理策略。鉴于此,我国今年也出台了相关专家共识,推荐将其作为所有CIED的标准随访策略。

宿燕岗: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远程随访中国专家共识解读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宿燕岗教授对心血管植入型电子器械远程随访中国专家共识进行了解读,并对CIED远程随访的适应证和随访流程给出了相应推荐,指出所有CIED器械均推荐使用远程随访(Ⅰ类推荐,证据等级A)。
  宿教授首先解读了共识对远程随访的定义,远程随访包括远程询问(RI)和远程监测(RM)两方面内容:RI的内容至少应包括电池状态、导线完整性和心律失常事件;RM则除了包含RI的内容外,还包括高频心房/心室事件、ICD治疗事件、心衰预警信号等,国内不少相关学术文章及从业者对二者没有明确区分,共识的颁布将加强名词规范。
  关于报警事件和应急预案,共识参照相关指南归类为红、黄、白三种,分别设置了相应的应急预案。远程随访团队的构成,应并不仅仅局限于医生和患者,共识指出,远程随访团队应由7部分构成,各个部分各司其职,每一个环节都不容忽视。此外,远程随访的推广需要加强信息安全方面的管理,共识规定,任何CIED的工作数据将在严格的信息和个人隐私保护下进行储存和处理,只有在得到患者授权后,医生或其他服务方才能查看CIED的工作数据。在患者最为关注的远程随访服务收费方面共识也给出了建议,建议对接2012年国家的收费目录,并推荐将价目表中的医疗单位对接时间由“日”更改为“次”。
  目前,国内具有远程监测功能的CIED应用较晚,植入数量有限,医生、患者、市场方面都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共识的制定旨在规范各个环节,加强对于远程随访的认识,从而推动该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iCare患者管理和远程随访实战分享
 
在共识发布会之后,会议进入了iCare项目的分享环节。iCare CIED管理和远程随访促进项目于2018年9月在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第十三次全国学术双年会上正式启动,旨在践行国际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建立CIED患者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提升CIED行业和医务工作者对远程随访的关注和认可,加强CIED患者对疾病管理和术后随访的认识和加速远程随访的市场准入和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和发展。本次会议iCare项目组特别邀请到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高连君教授、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李继文教授、北部战区总医院于海波教授带来她们医院关于iCare项目的落地经验分享。

高连君: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起搏工作站
  高连君教授介绍,大连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作为大连起搏器植入数量跻身前列的医院,为了解决患者随访的困难,医院建立了院内线上线下患者管理团队,从术前谈话到术后随访都有专人负责,采用入院谈话+随访门诊谈话模式提高患者对远程监测的接受度,依托技术打造区域随访中心。随访过程中,线上开展iCare微信平台,进一步完善对患者术后的跟踪与交流。线下也同步开展患教课程,进行科普宣教。2019年医院也将致力于完善随访流程,通过云平台实现患者数据管理和分级远程随访管理。

李继文: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远程随访管理介绍
  李继文教授介绍,武汉亚洲心脏病医院是国内较早开展远程随访的医院。经过前期的困难摸索,目前,医院已经建立了完整的远程随访流程,并指派专门的医生来负责远程随访。远程随访主要包括以下环节:筛选病例、术前宣教、知情同意、术后远程随访、服务收费及数据管理,注重从个体化、动态化、整合化三个层面的管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医生对远程信息技术的实际应用,摸索管理思路、总结管理经验、积极探索患者转诊流程,建立合作医院机制。

于海波:北部战区总医院起搏患者在线
北部战区总医院于海波教授也分享了医院起搏患者的管理经验。2016年,医院为患者建立了“起搏患者在线”微信关爱平台,这是首个以医院为主体搭建的平台,以提高随访的效率和疗效为初衷,其设计理念在于搭建互联网CIED患者平台,对数据进行集中化管理。医院通过互联网患者关爱平台开展患者教育、收集数据、展开沟通,改善患者的预后,同时鼓励患者管理和利用自己的健康数据,了解心血管疾病风险和预防管理措施,提高患者认知水平,建立起了符合医院需求的院内患者关爱流程和起搏器康复教育及宣教流程。此外,iCare项目线上线下齐步走,双管齐下开展患者教育,加强了患者自我学习的水平。

美敦力远程随访中心管理流程分享
美敦力CareLink网络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远程随访合作伙伴,在CIED远程管理方面不仅提供了最新技术的随访设备、功能强大的CareLink云平台及团队,同时还创造性的与国内专家一起摸索符合中国国情的远程随访服务模式。

会议现场
中国专家共识的出台是对CIED远程随访的再一次肯定,由此作为参照,全国各家医院在开展临床实践过程中,践行国际指南和中国专家共识,建立CIED患者管理的标准化流程,提升CIED行业和医务工作者对远程随访的关注和认可,加强CIED患者对疾病管理和术后随访的重视,加速远程随访的市场准入和分级诊疗模式的建立和发展,必将更加完善远程随访系统,同时也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