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起搏动态 | 周游:Reveal LINQ院内植入场所的真实世界比较

在过去十年里,植入式心电事件监测器(ICM)在长程检测心律失常的应用日益增加。鉴于积累的证据,目前的指南建议使用ICM评估反复发作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I类,证据水平A)和卒中后房颤筛查(IIa级,证据水平B)。由于最初的ICM尺寸较大以及植入过程的侵入性,既往植入均在导管室。然而最新的Reveal LINQ ICM的体积明显缩小,采用了简化且侵入性更小的植入方式,使得医师可以在医院其他场所植入ICM而不影响患者的安全。既往研究已报道植入Reveal LINQ的感染率(0-1.6%)比之前型号的ICM(2.0-4.3%)更低。此外,在导管室之外植入ICM可以降低成本,合理分配医疗资源,提高效率,改善患者体验。Reveal LINQ全球注册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真实世界中在导管室或手术室植入ICM的患者特征及安全性,并且与院内其他场所植入ICM的患者进行了比较。相关研究结果已发表在American Heart Journal。
本研究分析了来自全球50家中心的1222名植入了Reveal LINQ的患者。这些患者均至少有30天随访,为了提供报告任何早期手术相关不良事件(AE)的机会。植入的方式均采用注射式植入。然而,由医生决定选择植入部位、使用静脉镇静药物、伤口闭合方法、使用抗生素和ICM固定(使用缝线将装置保持在适当位置)。该分析定义in-lab组的植入地点有导管室、电生理实验室和手术室,out-of-lab组则为院内其他地点。
手术相关AE被定义为与ICM或植入过程有因果关系的临床症状或体征。严重不良事件(SAE)指导致以下情况的AE:ICM移除;造成死亡或者健康情况严重损害;身体功能的永久性损害; 导致住院病人延长住院时间;需要进行医疗或外科手术以预防危及生命的疾病;对身体结构或功能造成伤害或永久性损伤。AE一旦发生需尽快报告,并由研究人员根据其临床严重度进行定义。
根据手术的位置将1222名患者分为2组:in-lab组(n = 820,67.1%)和out-of-lab组(n = 402,32.9%)。在基线特征方面(见表1),与in-lab组相比,out-of-lab组患者年龄较大(64.2 vs 59.4岁,P<0.0001),包含较少的晕厥患者(18.7%vs 36.0%),更多的AF患者(18.4%vs 7.9%)、AF后消融监测(8.0%vs 2.9%)以及室速监测患者(7.5%vs 2.1%)(P<0.0001)。 另一个基线差异是使用口服抗凝药物(OAC)在out-of-lab组更常见(34.8%vs 27.6%,P= 0.01)。 OAC停药(360名有可用数据的患者)在in-lab组内(52.8%)比out-of-lab组更频繁(10.8%)。
表1 基线数据
在植入过程中,静脉镇静药物更常用于in-lab组(13.2%vs 0.5%,P <0.0001)。在in-lab组中术前使用抗生素的比例更高(47.5%vs 11.4%,P<0.0001)。两组中术前主要是静脉使用抗生素,术后抗生素总体使用较少。
随产品套件提供的植入工具在两组最为常用(in-lab组 97.1%;out-of-lab组 98.9%)。14.7%的患者使用了缝线进行器械固定,并且在in-lab组更为常见(18.6%vs 6.8%,P<0.0001)。在在in-lab组中伤口闭合的优选方法是粘合带(48.3%)和缝合线(46.1%),而粘合带(59.7%)、外科胶(34.8%)和皮钉(31.8%)主要用于out-of-lab组。(见表2)
表2 植入过程的特征
然而,在手术相关AEs的发生方面,两组间没有发现显著差异(见表3)。研究中共有17例ICM 或手术相关AE报告(1.4%),11例发生在in-lab组(1.3%),6例发生out-of-lab组(1.5%)(P = 0.80)。
表3 ICM/操作相关不良事件
总之,该研究表明在导管室或手术室外进行ICM植入术,并不会增加感染或并发症的风险。该探究的一个不足之处是它未收集与无菌操作相关的详细信息。然而,研究中低感染率支持这样的假设,即无论植入地点,医师均遵循了传统的无菌操作。另一个不足为这是一个上市后注册研究,患者分组并没有进行随机化,组间差异会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例如多数中心只进行in-lab植入,这涵盖了一半以上的患者。
本文摘译自:Beinart SC, Natale A, Verma A, et al. Real world comparison of in-hospital Reveal LINQ Insertable cardiac monitor insertion inside and outside of the cardiac catheterization or electrophysiology laboratory. Am Heart J. 2018 Oct 14. doi: 10.1016/j.ahj.2018.10.0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