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ICM临床路径创新大赛优秀案例-徐原宁

摘要:
  临床上“一过性意识丧失”是非常常见的症状之一。其中由于全脑一过性低灌注导致的突发、短暂、完全意识丧失,被定义为“晕厥”。这部分患者面临着较高的风险,严重甚至危及生命。虽然美国、欧洲、中国等都制定了针对“晕厥”诊疗的指南或共识,但临床医师实际面临这类患者仍会觉得无的放矢。这类“一过性意识丧失”的患者通常就诊于心内科、神内科、急诊科、普内科等科室,本晕厥诊断路径以“细化流程,规范径路,优化晕厥诊疗”为目的,通过标准化问诊内容、列出常规检查、多学科协作等为相关科室的医生提供“晕厥”快速鉴别和进一步诊疗的依据和方法,希望帮助临床医师快速有效的进行分诊、危险分层,有效转诊患者。虽然通过仔细的问诊、查体和基本检查,大多数患者能明确晕厥的诊断和治疗。对于经过有经验的医生仔细评估后仍未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晕厥”患者,我们可以依据临床信息和诊疗流程建议植入循环心电记录仪,提高心律失常性晕厥的诊断率,降低患者风险。
 
 
 
 
 
 
 
 
 
 
专家点评刘兴斌(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临床上晕厥非常常见,与晕厥容易混淆的临床情况也很多。晕厥包括最危险的心律失常性晕厥患者常常就诊于非心脏科。晕厥患者病因多种多样,危险程度差别非常大。心律失常性晕厥的诊断除病史特征外最关键的是心电图证据。需要根据晕厥发作频率等指标选择恰当的心电监测设备及早捕捉相关证据。徐原宁医师提出的晕厥诊断鉴别诊断路径重点在于多科协作,让晕厥患者少走弯路,让更多的晕厥患者化更少的时间、金钱、精力,冒更少的风险,及早得到正确的风险分层和诊断处理。各个医院可以参照执行。具体实施还需要进一步细化、数据化、电子化、简化、本土化。还需要多学科继续交叉学习讨论,共同提高晕厥的诊断水平。 

点评专家简介
刘兴斌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1990年华西医科大学内科学硕士研究生毕业。1990年至今在华西医院心内科一线临床工作。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起搏分会起搏学组委员、室性心律失常工作组委员、器械治疗工作委员会委员,心脏远程医疗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分会常务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专委会常务委员 (曾),四川省医学会心血管病专委会委员,四川省康复医学会心血管分会副主任委员、《心血管病学进展》编委。

徐原宁 ICM临床路径大赛二等奖获得者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硕士,心内科主治医师,长期从事心脏电生理与起搏相关的临床和科研工作。现任中华医师协会心律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四川省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兼秘书;四川省医师协会心血管病学分会青年委员。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