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远程关爱”CareLink大咖谈 | 第二期:ICD起搏低限频率设置的临床意义

案例基础信息
● 女性患者,47岁,有反复晕厥史,发作心电图为室速,入院心电图显示心率46次/分,窦性心动过缓。临床诊断为:Brugada综合症。作为适应证应植入双腔ICD,后因经济原因选择植入单腔ICD,型号美敦力D394VRC。
● 本次为定期CareLink远程信息上传,提示近期有1次FVT和4次VT-NS事件发生,并且每小时室早数增多(见图一)。
● 其中的FVT事件,首次治疗为ATP,未终止事件;二次治疗为35J shock,治疗成功(见图二)。
TFE案例讨论及处理
● 该ICD的低限起搏频率设置为50bpm,近三个月的心室起搏比率为71.2%(见图三)。
● 仔细分析病人资料,从心率趋势图上看到不论白天还是夜间,平均心室率稳定,大多在50次/分左右,心率以起搏为主(50bpm,VVI)(见图四)。
● 虽然以生理性起搏角度考虑应降低起搏比例,但是该病人自身心率46次/分有心动过缓症状,则需要提高起搏频率,减轻症状。同时由于观察到近期每小时室早增多, PVC-Runs(2-4beats)  2.5 per hour,PVC-Singles 383 per hour,则考虑应适当提高低限起搏频率,可以抑制一部分室早的发生。
 
● 进一步查看心律失常事件发现,其中的一次非持续性室速事件NSVT可能是因VS-VP-VS的短长短间期事件而引发非持续性室速,后VT自行终止(见图五)。
● 该次事件的Markers上明显标记了NSVT事件前,VV间期的短长短(SLS)现象,与2007年Sweeny等人在JACC杂志上发表的研究《Bradycardia pacing-induced short-long-short sequences at the onset of ventricular tachyarrhythmias: a possible mechanism of proarrhythmia?》详见下面文献资料(见图六)非常相似,因心室起搏导致短长短间期(SLS)而触发的室性心律失常。
● 本例病例患者自身心率过慢,有心动过缓症状,需提高起搏频率减轻患者症状;而同时室早增多;且有因心室起搏造成的VS-VP-VS的短长短间期(SLS)而触发的室速事件发生,因此需临床综合分析疾病及药物的影响,从而选择是降低低限起搏频率还是升高低限起搏频率。

大咖点评
● Brugada 综合症是一种离子通道基因异常所致的原发性心电疾病,临床常因室颤或多形性室速引起反复晕厥、甚至猝死。一旦诊断成立,植入ICD是防止患者猝死的有效办法。
 
● 既往ICD植入患者的起搏模式和频率选择没有明确的推荐,亦常常被术者及术后管理者忽视,在2015年HRS/EHRA/APHRS/SOLAECE ICD程控及测试优化专家共识里第一次明确指出。
 
● 按照上述专家共识的推荐,此例患者术前存在窦性心动过缓,应植入双腔ICD,因经济原因选择植入了单腔ICD,植入后为减少起搏百分比,鼓励自身节律工作,程控低限频率设置为50bpm,但随访发现其大部分时间都是起搏节律,心室起搏百分比71.2%,且近三个月来室早增多,并有多次室速由室早引起,部分室速事件与心室起搏造成VS-VP-VS的短长短间期现象有关。
 
● 综合患者的发病特点推荐治疗方案,首先立即约诊患者,观察患者临床情况及排除相关诱发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可能(如使用不当药物,电解质紊乱等);其次,从药物治疗的角度,奎尼丁仍然是治疗Brugada 综合症的有限有效药物,可以通过调整药物方案以减少患者室性早搏的发生;再次,起搏器的程控管理,可短期调整低限起搏频率至70-80bpm,提高起搏频率以减少室早和短长短间期诱发室速和室颤的可能,若患者不能耐受,则起搏器低限频率至少要调整到60bpm;最后,设置下次远程随访时间为一个月,一个月后检查治疗效果。
 
● ICD患者的起搏频率设置应该根据患者情况进行个性化设置,对于具有起搏适应症的病窦患者,应首先考虑为患者植入双腔ICD,满足起搏治疗需求,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并且ICD的低限频率设置应该满足患者的日常生活需求(例如60bpm);对于不具有起搏适应症的患者,可以设置比较低的低限频率(例如40bpm),以减少不必要的右心室起搏,ICD仅作为室速室颤的预防和治疗手段;对于频发室性早搏且药物治疗不理想的患者,根据患者的情况,例如针对明确由室早引发的室速室颤,可以短期适当提高低限频率以减少室早诱发的室速室颤的发生,若发生ICD术后反复电风暴亦可考虑有经验的中心进行射频消融治疗。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