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ESC2017|后DANISH时代的ICD植入指征

 李泽一  
  编者按:2016年的ESC大会上,DANISH研究结果横空出世,结果显示对于非缺血性原因所致的症状性心衰患者,相较于充分药物治疗,预防性植入ICD并没有显著降低全因死亡率。这一结果引发了震动与反思。根据Haugaa KH等于2017年发表在Europace上的调查,即使在现有指南的指导下,DANISH研究已经在17个欧洲国家的48个中心,对临床医师的操作产生了显著影响。而今年的ESC大会的“ICD指征-2017”专场上,与会专家对后DANISH研究时代的ICD指征进行了深入探讨。
  首先来自德国J.W.Goethe大学的Hohnloser教授做了“心脏猝死的危险分层,未来的路在何方?”的报告。Hohnloser教授首先强调,虽然我们均关注LVEF<30%、心脏骤停幸存者和心梗后室速室颤患者这些高危人群,但其实绝大多数心脏性猝死发生在没有高危因素的“普通”人群当中。另外,根据Shen L等在2017年于新英格兰杂志发表的研究,心衰患者的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已从1995年的每年5.5%下降到2014年的每年3%。尤其是在DANISH研究之后,我们发现心衰患者在充分药物治疗的情况下,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已经远低于早先大型临床试验。面对心衰患者心脏性猝死发生率的下降以及众多“普通”人群的心脏性猝死,Hohnloser教授认为寻找新的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已经迫在眉睫,同时应当积极整合现有的危险分层指标,具体为:
G.Wolff教授
  来自德国Düsseldorf医院的Wolff教授探讨了“在后DANISH时代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
  Wolff教授指出,DANISH研究的设计是1:1的优效性设计,最终全因死亡率在ICD植入组和非植入组中并没有显著差异。心脏性猝死在ICD植入组中显著降低,但在68个月的随访过程中心脏性猝死的发生率仅为8%,是迄今为止各大型研究中猝死发生率最低的。提示在现代抗心衰治疗的环境下,心脏性猝死发生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在纳入的AMIOVIRT、CAT、DANISH、DEFINITE、SCD-HeFT这5个大型临床试验中,总全因死亡率为20.1%。总体上,ICD降低了23%的全因死亡风险(95%CI: 0.64-0.93),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几个研究的异质性不显著,但除了SCD-HeFT研究之外,其余四个大型研究均没能得到显著性结果。敏感性分析显示,如果排除DANISH研究,ICD可以使全因死亡风险降低32%(95%CI 0.53-0.87);而如果排除SCD-HeFT研究,ICD则不能显著降低全因死亡风险。
  总结几个大型试验的证据,不论是早期临床试验还是DANISH研究,ICD对心脏性猝死的一级预防仍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然而DANISH显示了一个趋势,就是ICD的获益可能会被其他治疗或因素减弱。相较于现有的指南证据,ICD需要治疗数(Number needed to treat)在DANISH人群中明显升高。与会专家和Wolff教授一致认为,DANISH研究的意义不是ICD治疗的终结,而是寻找新的危险分层和个体化治疗的新起点。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