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搏在线

陈柯萍:ICD程控及测试优化专家共识

编者按:
  
《2015HRS/EHRA/APHRS/SOLAECE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程控及测试优化专家共识》(《共识》)是国际上首个有关ICD程控及测试优化的指南。该指南是由四大国际性的心电生理学会组织[美国心律学会(HRS);欧洲心律学会(EHRA);亚太心律学会(APHRS);拉美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协会(SOLAECE)]共同撰写,阜外医院张澍教授作为APHRS的代表参与了制定。在2017年中国心脏大会上,来自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的陈柯萍教授对《共识》进行了解读。
一、起搏模式及频率设置
  1. 起搏模式选择:根据是否存在起搏适应证选择起搏模式。需要注意的是ICD的起搏系统与室性心律失常识别系统是2个系统,双腔ICD可以程控为单腔模式,而不影响VT/VF的识别和SVT的鉴别功能。
  2. 起搏频率/比例要求:利用起搏相关的功能调整起搏频率,个体化选择恰当的参数以满足合理的起搏比例。
  3. CRT再同步起搏比例:MADIT CRT亚组分析结果显示再同步比例超过97%,每增加1%,患者因心衰入院及全因死亡风险降低6%,单独评价全因死亡风险则降低10%。因此,《共识》指出:对于CRT-D患者,应尽可能提升再同步起搏比例至98%以上。
  4. CRT-D参数的特别推荐:基于Adaptive CRT研究和CLEAR研究的结果,《共识》首次推荐使用自动优化AV/VV间期功能。(推荐等级IIb)

二、心动过速检测设置
  1. 一级预防患者:应提高诊断频率,延长诊断成立间期数,以减少所有的治疗,降低总死亡率。
  2. 二级预防患者:检测频率应提高至低于记录到的VT频率10-20bpm且不低于188bpm。但当患者使用能够减慢VT频率的抗心律失常药物(如胺碘酮)时,需要谨慎设置。
  3. SVT鉴别诊断频率:依据PREPARE、EMPIRIC、MADIT-RIT、PainFreeSST研究的结果,推荐提升SVT鉴别诊断频率区间至200bpm甚至230bpm(有禁忌症者除外),关闭SVT鉴别诊断超时功能,以降低不恰当治疗的风险。
  4. 预防T波过感知:T波过感知识别功能能够以频率及模式的方式识别当前节律是VT/VF还是T波过感知,确认发生T波过感知时可抑制治疗发放。《共识》首次推荐预先开启T波过感知识别功能,以减少不恰当治疗。(推荐等级IIb)
  5. 导线故障预警和噪音识别:《共识》首次推荐开启导线故障的早期预警功能,及鉴别VT/VF与导线噪音功能,以避免误放电。(推荐等级IIb)

三、动过速治疗设置
  1. 尽可能地使用ATP:所有的结构性心脏病且植入具有ATP治疗功能的ICD的患者,都应在所有的VT检测区(包括上至230bpm)设置ATP治疗,以减少ICD放电治疗。已经证实的ATP无效或致心律失常患者除外。在ATP的模式选择中,Burst优于Ramp,应优先设置Burst治疗,以提高ATP治疗的成功率。此外,ATP的刺激数应不少于8个。
  2. 除颤电击能量:一方面,电击和VF持续时间的延长可能引起除颤阈值的升高;另一方面,多次电击可能导致严重的心脏电机械分离。因此,《共识》推荐将VF区的初始电击能量设置为最大除颤能量。(推荐等级IIa)

四、植入术中除颤测试(DFT)
  1. 意义:验证ICD对VF的感知能力和除颤回路的完整性。
  2. 可以免予DFT的条件:对于左侧胸前经静脉植入ICD者,如果感知、起搏阈值及阻抗在合理的范围内,且影像下右室导线定位良好,可以免去除颤测试。
  3. 建议进行DFT的情况:对于右胸经静脉植入、右胸经静脉ICD更换、不确定导线固定位置及功能、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离子通道病的患者,《共识》推荐进行术中除颤测试。此外,对于全皮下ICD植入的患者,建议常规进行除颤测试(推荐等级I)。
  之后,陈教授向与会者介绍了各厂家参数设置建议,详见 http://www.hrsonline.org/appendix-b。
最后,陈教授总结道,ICD/CRT-D在临床上已普遍应用,但术后程控及优化仍有不足。该《共识》为我们提供了程控和测试优化的指导建议,有助于临床医生做出正确的程控选择。临床医生应在《共识》的指导下,依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调整ICD的参数设置,减少不恰当治疗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