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一个细节中降低植入器械感染风险
病例类型
完美的病例
病史资料(男,48岁,75 kg)
就诊时间: 2015年11月
主诉: 患者于2006年4月因SCA抢救后植入ICD,为更换ICD入院诊治。
既往史: 2006年4月30日植入至今共发生2次VF,均正确治疗成功转复窦律。
个人史: 多年运动习惯,体格健壮。
体格检查: 血压130/77 mm Hg,心率75次/分,双肺呼吸音清。心尖搏动位于第5肋间左锁骨中线,心律齐。
心功能分级: Ⅱ级
初步诊断
入院诊断: 1.SCA后植入ICD; 2.ICD术后提示ERI。
选用该策略器械理由: 既往因SCA植入ICD,植入后有发生两次VF均正确治疗,现ERI,有必要更换ICD,干预心源性猝死。
手术过程
手术时间: 入院第三天
过程1说明: 经静脉放置起搏导线(旧电极位置,植入时间2006年4月30日)。 心房导线位置:右心耳。 右室导线位置:心尖。
过程2说明: 导线电学参数
过程3说明: 打开囊袋、取出原ICD,再植入新ICD。 囊袋部位:左侧锁骨下。 术者反馈:原ICD为GEM DR 7271,体积大,打开囊袋后机器和组织之间有厚而坚硬的钙化包膜,该包膜紧紧包住ICD,导致ICD取出困难。另外,包膜的血供不丰富,此次更换后会增大患者感染的风险,因此在本次更换的过程中需要尽可能的清除钙化包膜。
诊断/识别/治疗参数: (植入前将原ICD Detection OFF)。 以下参数为更换后ICD参数设置,尽量接近原ICD设置。
过程5说明: 取出大量的钙化包膜
手术小结:
机壳包覆大量钙化包膜:
取出大量的钙化物:
更换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碘伏消毒:
术后管理与随访
术后用药: 可达龙
术后程控: 日期:入院第三天。
参数:
贴图:
ICD疗法简介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mplantable Cardioverter Defibrillator,ICD)是临床上治疗持续性或致命性室性心律失常的一个重要医学仪器。ICD具有支持性起搏和抗心动过速起搏,低能量心脏转复和高能量除颤等功能,能够在几秒钟内识别快速室性心律失常并自动放电除颤,挽救患者生命。
病例总结
起搏器更换感染的百分比大约在5%左右,而ICD因其体积较大,更容易在更换时发生感染,本例患者既往植入的ICD为9年前的ICD,体积更大,因此更应该需要关注患者的感染风险。因此在更换的过程中,尽可能的取出钙化的包膜,手术过程中发现包膜的血供不丰富,白细胞等难以达到,因此更有可能有细菌随着本次的更换从包膜中释出,由于血供不丰富而自身免疫反应不好,进而造成囊袋的感染。在本次更换的过程中,尽可能细致的取出钙化的包膜,清理囊袋,破坏原包膜组织,同时,多次用浸润碘伏的纱块放入囊袋后,通过挤压囊袋让碘伏溢满囊袋进行囊袋的冲洗。多用碘伏擦拭电极和机器,减少囊袋感染的发生风险。本例患者中由于原ICD体积很大,患者钙化包膜包覆机壳紧密,因此更需要关注感染的可能性。 为患者选择长寿命的起搏器,ICD产品,能够减少患者的更换次数,减少感染的发生率。
医生简介
何建桂,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血管医学部CCU专科主任,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心律失常的射频消融及起搏器治疗。目前担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房颤工作组成员;广东省医学会心脏起搏及电生理分会常委;广东省心血管病分会心律失常学组成员;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重症委员会常委;广州市老年病学会常委;广东省医师协会心血管内科医师分会委员;广东省药学会心血管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常委。心律失常介入培训导师。